哲学与文化

4.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导学案

时间:2023-12-02 19:40:20   作者:甘霖   来源:   阅读:96   评论:0
内容摘要: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第2框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复习目标】课标要求阐述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认同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坚持科学的指导思想,坚定理论自信。2.科学精神:明确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2框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复习目标

课标要求

阐述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认同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坚持科学的指导思想,坚定理论自信。

2.科学精神:明确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公共参与:牢固树立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观念,树立与时俱进,追求真理的信念,坚持真理,反对谬误。

考向预测

1.真理的概念和特点;    

2.认识的特点;    

3.追求真理的过程及方法论。

【预复习案】

1.知识体系构建(要求:呈现课本/详略得当/布局合理)

 

 

 

4.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导学案 图1 

 

 

 

 

 

 

 

 

 

 

 

2.核心归纳释疑(要求:认真阅读/适当批注)

1)关于真理

①真理作为正确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是有用的。但不能说有用的认识就是真理。

②“超越真理,发展真理”说法是正确的;“推翻真理”是错误的。

③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主客观顺序不可颠倒。

④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真理,也没有终极真理。

⑤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⑥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意思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客观的;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只有一个。因此,在一定条件下,真理是确定不变的,这可以看出真理是绝对的;但真理又是有条件的、具体的,并不断向前发展和进一步深化,真理又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⑦认识具有反复性,并不意味着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认识的无限性和上升性,说明真理可以在实践中不断超越自身,但不是被推翻。

 

2)意识、认识、真理、科学理论

区别:①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属于唯物论。

②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属于认识论。

③真理(科学理论)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属于认识论。

相同: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注意:意识、认识、理论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真理和科学理论都是正确的。

 

我的预复习疑惑                                                                 

 

【复习探究案】

1.探究任务: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法治发展是一个承前启后、与时俱进、整体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推向前进,不断为社会主义法治注入中国元素与时代内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过渡时期法制”到改革开放之后的“社会主义法制”,再到后来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及党的十八大之后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社会主义法治十六字方针的内涵提升,我们党越来越深刻认识到,治国理政须臾离不开法治。进入新时代,中国法治的使命艰巨、重任在前,我们将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不断开创中国法治的新征程与新境界。

运用“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知识,谈谈对我国不断为社会主义法治注入中国元素与时代内涵的理解。

 

 

 

 

 

 

 

 

 

 

 

 

 

 

2.探究任务:探索认识的奥秘/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2023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会议强调,在“两个大局”加速演进并深度互动的时代背景下,人类社会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共同问题,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也都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重大课题,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提交答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任务,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了“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等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为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坚持好、运用好。

结合材料,运用探索认识的奥秘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

 

【复习检测案】

1.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匈牙利科学家卡塔林·卡里科(Katalin Karikó)和美国科学家德鲁·韦斯曼(Drew Weissman)荣膺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核苷碱基修饰方面的发现,这些发现使针对新冠感染的有效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的开发成为可能。这表明()

①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②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③人的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

④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以前人们认为,在妊娠16周前梅毒螺旋体是不能通过胎盘屏障的,胎儿不会感染梅毒。但是,后来在9周自然流产的胎儿组织中检出了梅毒螺旋体,证明梅毒螺旋体在妊娠早期就会进入胎儿组织。现在认为,妊娠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母婴传播。这说明()

①任何真理都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②认识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③真理受主客观因素制约有反复性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建设方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强调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材料表明()

①获得正确的认识总是要经历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的过程

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推动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

③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可以有多个

④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对人们来讲,红楼梦的故事早已耳熟能详,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可以解读出不一样的红楼味道。人们可以把它当作一个爱情故事,也可以把它当作一个家族兴衰的侧面记录,还可以当作创作者那个时代里社会横切面的浮世绘。红楼梦的故事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可以解读出不一样的红楼味道,从认识论角度看是因为()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

B.生命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人生感悟,推动认识不断深化

C.在生命的不同阶段,认识的主体受到了具体条件的限制

D.事物是变化的,认识的客体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发生了变化

5.国家所需,科研所向。科学研究要在未知世界里寻找自然、社会运行的密码,是一项自由探索的工作。但我们必须要将国家进步和个人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过去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能干什么就干什么转变为国家需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表明()

①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②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③科研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实践的需要

④真理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继超分辨荧光显微技术应用之后,202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阿秒脉冲激光技术不只可以观察原子和电子等更小物质的运动,而且可以观察生物体内分子的运动,它能够应用的领域更多,观察的细微物质运动更清晰,甚至还能改变微观的物质结构。可见()

①人类实践活动有目的性和主动创造性    ②科学研究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

③真理性认识更具创造性和直接现实性    ④人可以在现有技术基础上创造新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2023年9月13日,我国科研人员利用自动化、高通量的合成生物研究大科学装置,成功绘制了人体免疫系统发育图谱,具有覆盖组织范围广、时间跨度长、采样密度高等特点,有望推动全球免疫学和发育生物学领域的发展。由此可知()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地反映存在

②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也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③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认识的发展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正确认识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从2023年8月24日开始,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将核污染水排入海洋。日本福岛核污染水处置是重大的核安全问题,具有跨国界影响,绝不是日本一家的私事。此番行为遭到国际社会强烈批评和反对。多国人士和媒体指出,太平洋不是日本的下水道,日方行为极不负责、危害无穷,希望日方不要以政治代替科学,切实维护海洋和人类健康安全。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各国对日本处理核废水问题的看法表明认识具有反复性

②日本的做法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从核废水排放的实际出发

③各国对是否该排放核废水的认识虽有差异,但真理只有一个

④日本的做法违背了系统优化方法,割裂了环境的整体与部分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发展好中美关系需要把准方向盘,及时“踩刹车”,避免“危险驾驶”,善于“踩油门”,推进互利合作。从辩证法角度分析()

①对于“驾驶论”,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②中美关系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③矛盾双方具有同一性,要防止中美关系朝不利方向转化

④中美双方既对立又统一,要在对立统一中推进中美关系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我的复习收获                                                                 


参考答案

【复习探究案】

1.①真理是客观的。新中国的法治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断为社会主义法治注入中国元素和时代内涵,说明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②真理是具体有条件的。随着新中国70年社会历史条件变化我国能够不断为社会主义法治注入中国元素与时代内涵,说明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新中国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立足基本国情,适应新的发展要求,随着实践的推进,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不断推向前进。

 

2.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在新的时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重大课题,迫切需要党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提交答案。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党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并阐述了“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等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

 

【复习检测案】

1.B。①③:表彰他们在核苷碱基修饰方面的发现,这些发现使针对新冠感染的有效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的开发成为可能。这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人的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①③符合题意。②:材料没有强调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强调了认识的发展,②不符合题意。④: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

 

2.C。①:材料中强调了人们对梅毒螺旋体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和发展,没有体现真理的条件性,①说法不符合题意。②:以前人们认为,在妊娠16周前梅毒螺旋体是不能通过胎盘屏障的,胎儿不会感染梅毒,而通过实践验证梅毒螺旋体在妊娠早期就会进入胎儿组织,现在认为,妊娠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母婴传播。这说明人们对梅毒螺旋体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和发展,②说法符合题意。③:认识受主客观因素制约具有反复性,③说法错误。④:后来在9周自然流产的胎儿组织中检出了梅毒螺旋体,证明梅毒螺旋体在妊娠早期就会进入胎儿组织,这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说法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C。

 

3.D。①: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不是经历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就完成了,①说法错误。②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建设方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强调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材料表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推动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②④符合题意。③:真理是客观的,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而不可能有多个,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

 

4.C。A:不同的人也可能会有相同的解读,A不符合题意。B:不同的人生感悟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因此不能说都能推动认识深化,B错误。C:红楼梦的故事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可以解读出不一样的红楼味道,从认识论角度看是因为在生命的不同阶段,认识的主体受到了具体条件的限制,C正确。D:材料不体现认识客体的变化,D错误。故本题选C。

 

5.B。①:国家所需,科研所向。科学研究要在未知世界里寻找自然、社会运行的密码,是一项自由探索的工作,体现了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①符合题意。②:材料强调的是科学实验的实践活动,未体现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②不符合题意。③:我们必须要将国家进步和个人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过去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能干什么就干什么转变为国家需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说明科研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实践的需要,③符合题意。④:材料强调实践具有目的性,未体现真理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6.A。①:阿秒脉冲激光技术能够应用的领域很多,说明人类实践活动有目的性和主动创造性,①符合题意。②:阿秒脉冲激光技术能够观察的细微物质运动更清晰,甚至还能改变微观的物质结构,说明科学研究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②符合题意。③:认识没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才有,③排除。④: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创造新规律说法错误,④排除。故本题选A。

 

7.B。①③:我国科研人员利用自动化、高通量的合成生物研究大科学装置,成功绘制了人体免疫系统发育图谱,具有覆盖组织范围广、时间跨度长、采样密度高等特点,有望推动全球免疫学和发育生物学领域的发展。由此可知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地反映存在,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认识的发展,①③符合题意。②④:材料不体现认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也不强调正确认识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②④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B。

 

8.D。①:材料并未涉及认识的反复性,①不符合题意。②: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将核污染水排入海洋,危害海洋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安全,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未坚持从实际出发,②错误。③: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将核污染水排入海洋,此番行为遭到国际社会强烈批评和反对,多国人士和媒体指出,希望日方切实维护海洋和人类健康安全,这说明各国对是否该排放核废水的认识虽有差异,但真理只有一个,③正确。④:日本福岛核污染水处置是重大的核安全问题,具有跨国界影响,绝不是日本一家的私事,这表明日本的做法违背了系统优化方法,割裂了环境的整体与部分关系,④正确。故本题选D。

 

9.D。③④:发展好中美关系需要把准方向盘,及时“踩刹车”,避免“危险驾驶”,善于“踩油门”,推进互利合作,从辩证法角度看矛盾双方具有同一性,要防止中美关系朝不利方向转化,中美双方既对立又统一,要在对立统一中推进中美关系,③④符合题意。①: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属于认识论的范畴,不属于辩证法,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①排除。②: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不能相互转化,②错误。故本题选D。

该文章所属专题:学案

相关评论
站长QQ:785526108    站长电话:15605432982    微信:ganlinzhiguan88  鲁ICP备20210263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