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宇通实验学校2022-2023第二学期期末模拟(一)
政治试题 2023.6.9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节选自唐代诗人张籍的《野老歌》。下列对诗歌中所呈现的社会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
①“耕种山田三四亩”说明农民占有绝大部分土地
②“岁暮锄犁傍空室”说明农民有自己的劳动工具
③农民劳而不得根源在于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④“税多不得食”表明征税是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小明同学的教材上有几个字被污迹遮挡住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被遮挡住的文字是 ( )
A.剩余价值学说和《共产党宣言》 B.《共产党宣言》和德国古典哲学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唯物史观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其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 ( )
①从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飞跃 ②人民地位的根本性转变
③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④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2021年11月4日,习近平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发表主旨演讲:“‘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新冠肺炎疫情阴霾未散,世界经济复苏前路坎坷,各国人民更需要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让开放的春风温暖世界!”下列关于对外开放的镜头合理的是 ( )
①1990年,“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开放”的新闻在电视台循环播放
②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③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④2015年,“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欧班列承担着“丝路骆驼”的角色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某校政治学习小组以“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下列是小组成员为此搜集的资料,符合这一主题的有 ( )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6.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习近平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这告诉我们 ( )
①回看走过的路,各国都要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实际相结合
②比较别人的路,我们必须立足他国发展模式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③远眺前行的路,要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④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特点和实际来办,这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正确之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2021年发布的《北京市国资委国有经济“十四五”发展规划》从布局、创新、产业发展等方面引导国有企业加大在创新能力体系和高精尖产业领域的投入力度,推动国有资本向产业链关键环节和价值链高端集中,加快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探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一批具有产业生态主导力的“链长”企业。此举 ( )
①旨在增强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的优势
②有利于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③能优化国有企业管理结构,提高其盈利能力
④意在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2021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方案》在夯实市场体系基础制度方面指出,要全面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要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要全面完善公平竞争制度,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国家着力夯实市场体系的“三项基础制度”旨在 ( )
①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
②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③通过政府履行经济职能,消除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④优化我国的流通体系,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取消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将粮食临时收储政策升级为“市场化收购”+“生产(种植)补贴”的新机制。该机制将推动粮食市场健康发展。其合理的传导路径是 ( )
①降低农户粮食种植风险,大幅提高农户收入
②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国内粮食市场供求关系
③政府改革粮食收储机制,完善补贴政策
④农户根据市场需求优化种植结构
A.②→①→③ B.③→④→① C.③→④→② D.②→④→①
10.假设农民张某一家年收入为23 000元,其中承包耕地获得的收入为15 200元,入股村办企业分红收入4000元,农闲时打零工收入3000元,种粮补贴、医疗报销等转移性收入800元。下列关于张某一家的收入的分配方式说法正确的是 ( )
①承包耕地所获得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
②入股村办企业分红收入属于按管理要素分配所得
③农闲时打零工收入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所得
④种粮补贴等转移性收入属于初次分配所得
A.②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②
1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一些领域内出现过度或非理性竞争的“内卷”现象。个别年轻人为了抵制“内卷”、抛弃竞争,主动或被动选择放弃努力、压低欲望的“躺平”姿态。关于避免“内卷”“躺平”,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
①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年轻人要靠勤劳智慧创造美好生活
②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年轻人要敢于突破政策积极创新
③国家要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提供发展进步的机会
④国家应弱化竞争政策,为个人成长创造宽松环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一个道理: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是水涨船高的关系,水浅行小舟,水深走大船,违背规律就会搁浅或翻船。由此可见,社会保障要 ( )
①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 ②保障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
③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④重点维护弱势群体利益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苏格拉底与人讨论美德。其他人回答了男人、女人、老人、青年人的美德,苏格拉底说:这只是具体的美德,而不是哲学的美德。对美德的哲学回答,要寻找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的共同的美德。这体现了
A.对日常生活的一般性概括就是哲学
B.哲学是一切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
C.离开了抽象概括,哲学就变成了具体科学
D.哲学是关于世界的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14.“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毛泽东( 《忆秦娥·娄山关》)虽只描述了红军的一次战斗,却是对红军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折射。下列对该词及创作过程的哲学分析合理的是
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该词的创作源于作者对娄山关战斗的内心感悟
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词中蕴含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乐观自信精神
③意识是对存在的如实反映,此词真实折射了红军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④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此词至今仍能激励中国人民走好今天的长征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海绵城市体现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理念。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清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开释”并加以使用,提高城市生态系统功用和削减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从哲学角度看,建设海绵城市
A.可改变水循环规律更好造福人类 B.需抛弃以往城市建设的全部做法
C.能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D.要把人的主观需要作为根本出发点
16.东南亚朋友讲“水涨荷花高”,非洲朋友讲“独行快,众行远”,欧洲朋友讲“一棵树挡不住寒风”,中国人讲“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不同的表达都启示我们处理国际事务时应当
A.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实现合作共赢
B.把握主要矛盾,着重关注本国当前利益
C.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增强忧患意识
D.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发挥大国作用
17.某校学生给自己制定了“励志格言”(见下表)。
从中可以感受到
①量的积累必然会引起质的变化
②学习环境与氛围影响自身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③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发展创造条件
④事业的成功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8.某大学针对新生推出“宿舍匹配系统”,对学生个人习惯进行调查,并采用大数据分析匹配,将作息时间、卫生习惯、学习特点、社交偏好等方面相似度高的同学安排在同一间宿舍。此举获得学生好评。该管理模式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具体分析事物的个性是把握事物间共性的前提和基础
②个性是事物存在的根源,共性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③挖掘共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④把握个性和共性的联结,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及事物间的联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9.新时代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面临新的形势。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促进就业创业,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和技能型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于2022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表明( )
①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
②法律所反映的内容最终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③反映社会存在的意识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④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2022年感动中国人物杨宁在大学毕业后决心回村里当一名大学生村官。十多年后,江门村从穷乡僻壤的深山苗寨,到如今瓜果飘香的美丽乡村……看着家乡的巨变,杨宁觉得一切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材料表明( )
①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②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③为满足自身需要所做的努力就越多,他自身的价值就越大
④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人们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非选择题:共3题,40分。
21.材料一:2021年11月8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全会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深刻揭示了 “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对于推动全党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更加坚定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全会提出,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党领导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党领导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某校高一学生就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以下主题展开了探究:
【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意气风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寄语广大中国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1)结合材料一,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简要概述党和人民百年奋斗历程是如何书写中华民族最恢宏的史诗的。(10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知识,回答作为新时代青年,应如何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4分)
22.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
2019年1月2日,中国政府网公布《国务院关于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的批复》(以下简称《总体规划》)。批复指出,《总体规划》是雄安新区发展、建设、理的基本依据,必须严格执行,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修改、违规变更。《总体规划》牢牢把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这个初心,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对于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创造“雄安质量”、建设“廉洁雄安”、打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引擎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相关知识,分析建设雄安新区对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引擎的重要意义。(12分)
23.一年轻人执着地追求自己心中的目标,但许多人都不理解他,因为他一直拿不出令人信服的东西来证明自己。可是他却不以为然。人们惊诧于他那天真般的决定,他却说:“黎明前的黑暗,在充满信念的人眼中,与白昼何异!” 没有人知道他眼前的黑暗是否真的会变为白昼,但是,有一点却是人们无法否认的——他的眼中其实早已没有了黑暗。一个人,已经看。到了 “光明”,此时,再来讨论他眼前的黑暗,反而成某种“无稽之谈”。
(1)材料是如何体现该年轻人对立统一的思维方法的,请加以说明。(6分)
(2)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联系材料,谈谈如何正确对待挫折与失败。(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