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文化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知识梳理

时间:2023-01-14 23:23:01   作者:甘霖   来源:   阅读:118   评论:0
内容摘要: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文化的内涵与功能1、文化的内涵,文化是相对于政治和经济而言的精神活动和产品2、文化的产生,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具有社会性),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成为文化。3、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1、文化的内涵,文化是相对于政治和经济而言的精神活动和产品

2、文化的产生,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具有社会性),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成为文化。

3、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与经济政治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文化可能先于经济、政治而发展,也可能落后于经济、政治的发展。

4、文化的核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 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

5、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1)区别:

①文明与野蛮相对立,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文明是积极向上的。             

②文化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分。

2)联系:

①文化与文明都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主体都是人。

②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6、文化载体:器物、行为、制度等是文化的载体,而不是文化本身,其体现和传导出来的思想、价   值观、审美、意境和精神追求等才是文化。

7、文化的功能:

①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②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Ø 主观题常用知识点

文化的功能(意义、作用)

(1)(文化的实质)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2)(文化的核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

3)(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4)(文化对社会的功能)优秀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5)(文化对人的功能)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6)(文化对民族的功能)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二、正确认识传统文化

1、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p94第一段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

4、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原因)

①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延续民族文化血脉,推动国家发展。

②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③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1. 创造性转化的要求

标准: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

途径: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

目标: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2、创新性发展的要求:

标准: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

途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

目标: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

3、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4、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5、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①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6、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要求:①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

  ② 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7、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1)原因: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既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民族精神。

知识总结: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不能承袭)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一、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1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2民族文化的作用: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3、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次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

8、文化具有多样性:

①表现形式——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民族节日、民族服饰等方面

②地位与形成——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国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不论是中华文化,还是其他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实践创造的成果,都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④做法——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9、特别提醒:文化多样性(形式丰富多彩)≠文化多元化(来源和性质)

10、正确认识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文化是民族的,文化也是世界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也有共通之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二、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1、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的前提。开展文化交流和交融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2、文化交流的作用/意义 :①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②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③正是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才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④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化交流、交融的宏伟画卷。

注意: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既包括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也包括外来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

3、文化传播的途径:重要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其他途径——亲朋聚会、外出旅游、

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例如: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

4、为什么要推动文化交融?(意义)

文化交融推动文化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

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它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

对本国而言:人类正是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才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也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

对世界而言: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5、如何推动文化交融 P107三段

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才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

② 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③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

注意:文化交融≠文化统一≠文化渗透

三、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1. 对待外来文化的两种错误观点

文化复古主义:表现——彻底拒斥外来文化。危害——会导致中华文化停滞不前,倒退衰落。

全盘西化论:表现——盲目照搬西方文化。危害——丧失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使中华民族失去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7、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1)态度: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做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2)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理念和运行机制。

文化事业:具有公益性、非盈利性的公共文化类产品。如: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

文化产业:以盈利性为目的,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如:影视音像、图书出版、游戏动漫等产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8、立足国情、交流互鉴的原因  

必要性:古代的学问不能直接解决今天的问题,外来文化也不能直接解决中国的问题。

重要性: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意义: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

9、如何立足国情、交流互鉴   

①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知识整合: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1)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2)推动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角度)

3)要克服文化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论两种错误的倾向,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4)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

5)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对待外来文化的要求、原则)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1.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影响

①指明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为中华文化发展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

②转折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③文化发展进入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2.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革命文化: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3.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化发展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6.判断文化生命力的标准

发展方向:就是要看它是不是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

实践根源:就是要看它有没有生存发展的实践土壤,

人民需求:就是要看人民有没有对它的需求。

7.为什么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决定因素: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决定的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

2现实意义: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相匹配。

二、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1、文化发展的总体要求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2.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 (为什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原因: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文化是在人民群众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孕育和创造的。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求: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生动展示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

3.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和要求

目的: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社会主义文化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 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要求加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生产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丰富高品质文化消费产品的供给,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1.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中心。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

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三、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1.建设文化强国措施

建设文化强国,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建设文化强国,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设文化强国,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建设文化强国,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建设文化强国,要坚定文化自信。

2.坚定文化自信的原因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如何坚定文化自信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

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

拓展:对各种文化的态度

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对落后文化: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对腐朽文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对先进文化:大力支持和发展                 

对外来文化:尊重、平等、交流、借鉴、融合

该文章所属专题:教学设计

相关评论
站长QQ:785526108    站长电话:15605432982    微信:ganlinzhiguan88  鲁ICP备20210263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