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文化

1.2 哲学的基本问题 同步练习

时间:2023-05-03 08:42:22   作者:甘霖   来源:   阅读:80   评论:0
内容摘要:高中政治必修四1.2《哲学的基本问题》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万物产生于水,经过各种变化之后又复归于水;中国的“五行说”认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构成世界的本原;印度古代的“四大”说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水、风、地、火构成的。这些观点的共同之处是()①都因科学性而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②都主张物质决...

政治必修四1.2《哲学的基本问题》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万物产生于水,经过各种变化之后又复归于水;中国的“五行说”认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构成世界的本原;印度古代的“四大”说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水、风、地、火构成的。这些观点的共同之处是( )

①都因科学性而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    

②都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根源于物质

③都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④都具有机械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局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2、下列观点中,能够反映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内容的是(  )

A. 生则有息,息则有生,天地所以成化也

B. 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

C. 人不仅不能感知和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也不能感知和证明精神实体的存在

D. 生之有长,长之有老,老之有死,若四时之代谢矣

3、王夫之认为,宇宙是由元气所构成的物质实体;休谟说,世界上存在的只有知觉和感觉,此外是否有真实的存在,那是不可能知道的。所处时空不同,阐述问题的角度不同,但他们却共同回答了(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4、下列哲学观点中,属于唯物主义的是

①现实世界是人的主观感觉的产物        ②现实世界是客观理念世界的模仿和分有

③世界是由水、土、火、气等构成的        ④世界是由形状大小不同的原子构成的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5、以世界整体为研究对象的哲学,其涉略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贯穿哲学发展始终并且把不同哲学区分开来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D.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6、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回答了中国发展时代之问,契合了经济转型升级的规律,顺应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深刻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至简大道,完善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向纵深推进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

①正确处理了哲学基本问题中的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

②坚持存在决定思维,科学回应了中国发展的时代之问

③是世界的本原,正确回答了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

④坚持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史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近代哲学重大基本问题,是因为(   )

①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在于探究世界的本原问题

②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③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准确揭示了物质第一性原理

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实践和认识必须正视的问题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8、宋代的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行多次辩论。朱熹认为,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陆九渊则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理”是离不开心的。此处所示的“朱陆之争”实质上属于(   )

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C. 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   D. 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

9、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世间万物的存在都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永恒和不朽的“数”。该观点

①将数作为世界的本原    ②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③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④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10、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下列观点能体现对哲学基本问题回答的是(   

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绝对精神是自然、社会、人类思维的内在本质和基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绝对精神的外在表现”。下列选项中与该观点蕴含的哲学观点不一致的是(   )

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②存在就是被感知

③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④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12、有关专家经过认真分析后,预测到2050年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时,油、气供应不足,需求不断扩大,进口将成为中国石油的主要供应渠道,天然气也需要大量进口。上述材料中有关专家的观点是(    )观点

A. 唯心主义 B. 朴素的唯物主义 C.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 辩证唯物主义

13、一般来说,互联网对社会的发展是利大于弊的,其积极的作用是主流;但对于痴迷网络的少数青少年来说,则是弊大于利。人们的这评论说明(  )

A.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B.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

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14、“心外无物”是中国明代著名哲学家王守仁的经典论述,“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是18世纪英国哲学家乔治·贝克莱的代表论断。下列对王守仁与乔治·贝克莱的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

A. 都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  B. 都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C. 都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 都认为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15、当今世界,前沿科技的发展越来越挑战人的价值和安全,如能自我复制的人工智能会超越人类吗?基因编程对人类有什么影响?……这些问题引发人们越来越多的哲学思考,要求人类作出回答。人类回答这些问题(   

涉及到面对和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

能够构建起科学的哲学理论体系

最终要依靠专家发挥理论创新作用

需要一定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6、“确诊患者越多,越说明我们的医学技术强大”、“我不去检测,我就没有感染”。面对汹涌的新冠疫情,有些国家政客这么回答。下列观点与这种“掩耳盗铃”式的“抗疫”体现的哲理相近的是(   )

①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②只要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悬崖

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④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7、阅读漫画《期望》。从哲学派别上看,“期望蒿草长成栋梁”属于(   )

1.2_哲学的基本问题_同步练习 图1 

A. 主观唯心主义 B. 朴素唯物主义 C.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 客观唯心主义

18、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物质只有通过心灵才能被认识。这两种观点(   )

①都回答了世界的本原问题

②体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③体现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分歧

④前者认为存在决定思维,后者认为物质决定意识

A. ③④ B. ①④ C. ①② D. ②③

19、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最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是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①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②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③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④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大问题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0、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所有哲学都必须面对、不可回避的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之所以是基本问题,是因为(   

它贯穿哲学始终,对它的不同回答,决定了哲学的发展方向

它是所有哲学家,必须面对的问题,决定了哲学的性质

对它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对它的不同回答,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1、“天地从混沌而出,分裂出阴阳两种对立的事物,分别代表乾坤,阴阳交合在对立统一中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世界万物。”下列选项与题中观点属于同一哲学派别的是( )

①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

②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③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④万理皆出于气,无悬空独立之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四川三星堆遗址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文物中,是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其中的商青铜神树是古蜀文明的代表,可谓青铜铸造工艺的集大成者,是古蜀先民人神互通的神话意识形象化的写照。从商青铜神树可以看出,古蜀先民(  )

①持有世界是神创造的观点    ②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③本质上认为意识决定物质    ④认为神是由人创造出来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3、哲学自产生以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哲学派别的争论永不停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争论的焦点是(  )

A. 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B.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C. 具体科学与哲学关系的问题    D. 世界观和方法论谁决定谁的问题

24、哲学的基本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下列选项中,能够体现围绕哲学基本问题而展开的两大基本派别对立的有(   

①“若在理上看则虽为有物而已有物之理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②“心包万物,心包万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③“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④“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5、东汉哲学家桓谭认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烛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则认为如果人的身体源于业已存在的有生命的物质,人的精神和灵魂则是上帝直接创造的。下列能体现这两种观点对立的是(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飞矢不动

人病则忧惧,忧惧则见鬼出——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古今异俗,新故异备——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

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解答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面对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新增劳动人口逐年减少、人口红利逐渐消退的严峻形势。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指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这将有利于优化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

运用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知识,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我国人口政策调整的认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有“天人之辩”。天,指天道或自然;人,指人道或人为。春秋末至战国时期,“天人之辩”成为哲学争论的中心问题。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但也强调“畏天命”的必要。墨子重视人的“强力而为”,提出“天志”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老子主张“道法自然”。孟子提出“天人合一”。荀子认为“天”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柳宗元用元气来揭示宇宙起源和宇宙的无限性。刘禹锡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的观点。

1中国古代的“天人之辩”实质上是在探讨什么哲学问题?

2古人为何热衷讨论“天人关系”?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贝克莱认为:“构成大宇宙的一切物体,在心灵以外都没有任何存在;它们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或被知道。”费尔巴哈认为:“如果小猫看到的老鼠只是存在于小猫的眼中,如果老鼠是小猫视神经的感觉,那么为什么小猫用它的爪子去抓老鼠而不抓自己的眼睛呢?”

材料二 王守仁认为:“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朱熹认为:“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1)材料一中贝克莱和费尔巴哈的观点分别代表着哲学上的哪一种基本派别?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2)材料二中王守仁和朱熹的观点,有什么不同点,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D   2、C    3、A    4、B    5、A    

6、 D   7、D    8、C    9、A    10、C   

11、A   12、D   13、B   14、C   15、C   

16、A   17、A   18、C   19、B   20、A

21、B   22、B   23、A   24、B   25、C

二、解答题:

2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这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中国的发展也需要首先解决这一问题。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面对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新增劳动人口逐年降低等问题,我国适时对人口政策进行重大调整,是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正确认识,符合存在决定思维,坚持了唯物主义。在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上,我国从最初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到宣布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再到实施三孩生育政策,说明我国不断研究社会发展的规律,与时俱进,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  

27、 1“天人之辩”探讨的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天人关系”体现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对“天人关系”问题的回答,决定着对其他问题的回答。  

28、 (1)①贝克莱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费尔巴哈的观点属于唯物主义。②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2)王守仁的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整个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朱熹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该文章所属专题:试题

标签:问题  基本  同步  哲学  练习  
相关评论
站长QQ:785526108    站长电话:15605432982    微信:ganlinzhiguan88  鲁ICP备20210263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