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1.范缜认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而康德则认为“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下列表述与材料反映哲学观点相一致的是( )
A.气者,理之依也;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
B.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思故我在
C.自然从来不飞跃;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
D.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天下无一物非吾度内者
2.近来,福建大部分地区持续出现强降雨。福州、厦门等地依据云层变化,多次实施了人工驱云化雨作业,缓解了涝情。人工减少降雨的成功说明了( )
①人们可以改造客观规律 ②想问题做事情要从人的愿望出发
③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极简人类史》中写道:“我们的星球已经存在了45亿年之久,生命的出现也有约35亿年。相比之下,人类的出现则是比较晚才发生的事情,不过是地球生命史的眨眼瞬间。尽管如此,在地球上曾经出现过的生物中,人类仍然是最有趣、最奇特的物种之一。在近40亿年里,我们是第一个能将知识代代相传的物种。”材料说明( )
①人类社会是客观的物质体系
②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③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客观过程
④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我希望,有朋自远方来,岁月不改其性,红尘不染其心;我希望岁月无痕,大地不老。从哲学角度看( )
①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存在“不改其性”的朋友
②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岁月无痕”只能是美好的祝福
③物质决定意识,人在红尘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不染其心”是不可能存在的
④物质是有生有灭的,不存在“大地不老”的现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多国开启了降息模式。对此,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综合分析中国国内的形势和国际背景,中国的货币政策还是应当保持定力,坚持稳健的取向,要稳当前,同时发力逆周期调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其观点的唯物论依据有( )
①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②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物质性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
A.人不能服从自然,要改造自然 B.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C.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D.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消灭的
7.《幽兰操》相传是孔子所作,琴曲似诉似泣,如怨如愤,在兰的身上寄托了孔子全部的思想感情,历史上和者甚多。王菲演唱的《幽兰操》改编自韩愈。改编者为了押韵,很多句子被乾坤大挪移,拆开、倒写比比皆是。这主要反映了
A.歌词改编可以任意发挥主观能动性 B.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C.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D.意识有时可以决定物质
8.下列句子与“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
①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②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③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
④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悯农》这首诗歌(见图)生动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农夫的生活状况。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①农夫的劳动成果被占有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所有制
②封建社会农民能够自主劳动,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③正确的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能动的促进作用
④诗人通过诗歌的形式反映客观存在,彰显能动创造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有科学家提出,人类的灵魂就是“超弦”——一种比中微子更小的物质。这一发现进一步佐证了( )
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B.超弦是世界统一的基础
C.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D.物质与意识是不可分割的
11.2022年8月5日,上海气象部门发布冰雹预警。8月6日,上海中心气象台又发布冰雹橙色预警信号:受强雷暴云团的影响,预计未来2小时内宝山、中心城区北部、嘉定、闵行、青浦、松江、崇明等地局部出现冰雹的可能性较大。这给有关部门和人员预留了防雹时间。可见( )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认识存在
②事物的运动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③人能够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造福人类
④规律是事物的表象与本质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在2021年8月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中,苏炳添跑出了9秒83的成绩打破亚洲记录,成为首位闯人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运动员。苏炳添成功的主要原因:一是有勇于挑战的顽强的意志力坚持训练;二是科学的训练手段,既可降低体能消耗又能在短期内有效提高速跑技能。苏炳添的成功告诉我们( )
A.科学训练手段能够突破自己的体能极限取得好成绩
B.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C.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定能心想事成
D.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13.2020年2月2日,李兰娟院士回应,在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P3已经分离到8株病毒,其中有几株非常适合做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制出疫苗对于抗击疫情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表明( )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意识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
③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④人能够为自然界“立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2022年1月,我国科学家提出全新的催化机制,该机制利用材料间接触起电引起的电子转移作为催化反应的核心,推动化学、能源等工业朝着低碳化发展,为碳中和、新能源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和国计民生问题的解决提供新原理和新思路。这表明( )
①研究新成果源于对自然规律的创造性改造
②科技创新能够有效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识创造出客观事物
④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造福人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美国科学家于2014年3月首次直接探测到宇宙大爆炸第一波震荡即原始引力波,这是物理学的一个重大突破。正如哈佛大学理论物理学家阿维勒布所评价的,这一重大发现“揭示了一些最根本的问题,即我们为什么存在,宇宙是如何开始的”。材料表明( )
A.人们可以探求到终极真理 B.世界统一于物质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党内存在的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坚定决心、顽强意志、空前力度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打出一套自我革命的“组合拳”。提出和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刹住了一些长期没有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开展了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消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探索出一条长期执政条件下解决自身问题的成功道路,深化了对党的长期执政规律的认识,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新境界。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告诚全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全党必须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结合材料,运用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开辟百年大党自我革命新境界的。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工艺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工艺思想贯彻着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基本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宇宙观,“天人合一”思想覆盖了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奠定了中国人的认识基础和思维框架。中国古代有关工艺本体、工艺创造、工艺美学的见解,自然也在这种宇宙观的视野之内。
材料二 敦煌莫高窟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典范。莫高窟既有珍贵稀有的价值,又有脆弱易损的特点,一旦破坏,不可再生,所以保护必须是第一位的,敦煌研究院对影响文物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建立起一套科学的保护程序和规范,让文物“存”下来。敦煌研究院几代工作人员秉持“坚守大漠、开拓进取”的信念经过多年不懈的探索,完成了敦煌石窟数据采集,图象处理,上线了数字敦煌网站,使全球可以在线共享洞窟高清图象,此外还运用新媒体平台讲好“敦煌故事”,使敦煌文化艺术走出洞窟“活”起来。
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知识,谈谈敦煌成功的案例给我们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7月以来,长江流域大部持续高温少雨,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少4~5成;长江及洞庭湖、鄱阳湖水系来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2~8成,长江流域旱情发展迅速。针对旱情持续发展的形势,水利部积极做好各项抗旱工作,密切关注长江流域雨情、水情、旱情,实时掌握旱情发展态势,及时发出干旱预警信息,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统筹考虑防洪、抗旱、发电需求,决定自8月16日12时开始实施“长江流域水库群抗旱保供水联合调度专项行动”,调度以三峡水库为核心的长江上游梯级水库群、洞庭湖湘资沅澧“四水”水库群、都阳湖赣抚信饶修“五河”水库群加大出库流量为下游补水,计划补水14.8亿立方米,确保旱区群众饮水安全,保障秋粮作物灌溉用水需求。
结合材料,运用“运动的规律性”的知识,说明实施“长江流域水库群抗旱保供水联合调度专项行动”的合理性。
参考答案:
1.D
【详解】A:“气者,理之依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属于辩证法观点,A不符合题意。
B:“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意思是我们的思维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即陷入不可知论,“我思故我在”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不符合题意。
C:“自然从来不飞跃”夸大事物变化的间断性,夸大了静止,“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强调了天地万物的真正的根本原则是运动,是从运动开始的,体现了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C不符合题意。
D:“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天下无一物非吾度内者”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2.D
【详解】①: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改造规律,①说法错误。
②: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做事情要从客观实际出发,②说法错误。
③:福建大部分地区持续出现强降雨,多次实施了人工驱云化雨作业,缓解了涝情,说明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③符合题意。
④:福州、厦门等地依据云层变化,多次实施了人工驱云化雨作业,说明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3.C
【详解】①:人类社会是客观的物质体系强调的是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是客观物质的,材料没有体现,故①不符合题意。
②③:人类的出现则是比较晚才发生的事情,不过是地球生命史的眨眼瞬间。在近40亿年里,我们是第一个能将知识代代相传的物种。体现了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客观过程,故②③符合题意。
④:我们的星球已经存在了45亿年之久,生命的出现也有约35亿年。体现了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类社会而存在,自然界可以离开人类社会而存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的说法不准确,故④错误。
故本题选C。
4.A
【详解】①:运动是绝对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因此,不存在“不改其性”的朋友,①符合题意。
②: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所以“岁月无痕”只能是美好的祝福,②符合题意。
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在红尘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③错误。
④:物质的具体形态有生有灭,但哲学上的物质是永恒存在、不生不灭的,客观实在性是其唯一特性,④错误。
故本题选A。
5.C
【详解】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①错误。
②:分析中国国内形势和国际背景,应对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尊重了人类社会的客观物质性。②正确。
③:“要稳当前,同时发力逆周期调控”,说明要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正确。
④:客观规律制约主观能动性,二者不是相互制约。④错误。
故本题选C。
6.B
【详解】试题分析:“常”指的是规律,“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B符合题意。AD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说法错误;C说法正确,与题无关。答案选B。
7.C
【详解】本小题考查的是意识活动。改编者为了押韵,很多句子被乾坤大挪移主要反映了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C符合题意。
8.B
【详解】试题分析:题中“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意为:河里的水是不断流动的,你这次踏进河,水流走了,你下次踏进河时,又流来的是新水。河水川流不息,所以你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由此可见,该观点强调的是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意为太阳刚升到天的中间就很快西沉了,事物刚出生就很快死了,该观点只看到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而看不到事物的相对静止,属于形而上学的运动观,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故①项不符合题意,不能入选;“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意为人们刻意用心去栽培花朵不一定成活,而无心间插在土里的柳树苗却在不知不觉中长成了一片绿荫,启示人们要尊重自然规律,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告诉我们凡事不要刻意而为之,顺其自然比较容易成功,故④项不符合题意,不能入选;②③两项中的观点均强调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符合题意,故可以入选。因此,答案是B项。
考点: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关系的相关知识。
9.B
【详解】①④:唐代诗人李绅在《悯农》一诗中写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首诗生动反映了在封建社会中农民的悲惨生活和所受的残酷剥削。这表明诗人通过诗歌的形式反映客观存在,彰显能动创造性;也说明在封建社会中农夫的劳动成果被地主占有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地主阶级正是凭借对土地的占有,使农民不得不依附于地主,屈从于地主阶级的奴役。故①④解读正确。
②:这首诗生动反映了在封建社会中农民的悲惨生活和所受的残酷剥削,未体现封建社会农民能够自主劳动,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故②不符合题意。
③:《悯农》这首诗歌表明诗人通过诗歌的形式反映客观存在,彰显能动创造性;未体现正确的意识的促进作用;故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0.A
【详解】A:有科学家提出,人类的灵魂就是“超弦”——一种比中微子更小的物质。这一发现进一步佐证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A符合题意。
B: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B说法错误。
C:材料观点探讨世界的本质,而不是探讨人类社会是否具有物质性。C与题意不符。
D: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物质与意识并不是不可分割的。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11.B
【详解】①③:天气预报让人们对于一些灾害性天气而提前采取措施预防灾害,或者把灾害降到最小限度,体现了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认识存在,能够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造福人类,故①③符合题意。
②: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故②错误。
④: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不是现象,不是事物的表象与本质的统一,故④错误。
故本题选B。
12.B
【详解】A:选项中“突破自己的体能极限”与材料中“既可降低体能消耗又能在短期内有效提高速跑技能”不相符合,故A不符合题意。
B: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故B符合题意。
C:选项中“定能心想事成”夸大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的作用,故C不符合题意。
D:材料强调的是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而不是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3.B
【详解】①③:李兰娟院士回应,在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分离到8株病毒,其中有几株非常适合做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制出疫苗对于抗击疫情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表明思维能够正确的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人可以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①③符合题意。
②: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该选项夸大了意识的作用,②错误。
④:人能够为自然界“立法”属于主观唯心主义,④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4.D
【详解】①:研究新成果源于实践,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够创造性改造,①错误。
②④:科学家提出全新的催化机制,推动化学、能源等工业朝着低碳化发展,为碳中和、新能源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和国计民生问题的解决提供新原理和新思路。这表明科技创新能够有效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基础上造福人类,②④符合题意。
③:人们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不能够按照自己的意识创造出客观事物,③错误。
故本题选D。
15.D
【详解】题中材料“美国科学家于2014年3月首次直接探测到宇宙大爆炸第一波震荡即原始引力波”、“这一重大发现‘揭示了一些最根本的问题,即我们为什么存在,宇宙是如何开始的’”,等表明了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故D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故A项中“追求终极真理”的表述是错误的,故不能入选;B、C两项表述正确但与材料不相符合,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D项。
16.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共产党开辟百年大党自我革命新境界是从客观实际出发的,尊重客观规律,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打出套自我革命的“组合拳”;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党发挥主观能动性,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探索出一条长期执政条件下解决自身问题的成功道路,深化了对党的长期执政规律的认识,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新境界。
17.①要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对传统文化的保护要了解文物的特点,尊重保护的规律;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要顺应科技和时代变化的趋势。②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以科学的精神积极探索保护体系;又要开拓进取大胆创新,利用新方式、新媒体让传统文化走进大众。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代代相传。
18.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实施“长江流域水库群抗旱保供水联合调度专项行动”是针对旱情持续发展的形势,统筹考虑防洪、抗旱、发电需求,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做出的选择。②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为确保旱区群众饮水安全,保障秋粮作物灌溉用水需求,决定实施“长江流域水库群抗旱保供水联合调度专项行动”为下游补水。③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长江流域水库群抗旱保供水联合调度专项行动”的实施,水利部既实时掌握旱情发展态势,又及时发出干旱预警信息,积极做好各项抗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