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同步检测)
一、选择题。
1.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斗争的过程充满了曲折和反复。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最终会取代资本主义的原因是( )
①随着生产社会化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趋尖锐化
②随着生产的无限扩大,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经济危机的弊端
③随着阶级斗争的激化,资产阶级会主动放弃统治地位
④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生产资料会自发向工人阶级转移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社会主义最终会取代资本主义的原因是随着生产社会化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趋尖锐化,随着生产的无限扩大,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经济危机的弊端,故①②入选。
③:资产阶级不会主动放弃统治地位,必须通过阶级斗争;故③错误。
④: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不解决,生产资料不会逐步向工人阶级转移。该选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④错误。
故本题选A。
2. 有人认为:“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逻辑。不管西方舆论对新自由主义医治资本主义‘经济痼疾’的功能如何赞美,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似乎总是不合时宜地袭来。……在新自由主义盛行的这些年代,‘经济和金融危机已成为流行病’。”这说明( )
①资本主义社会因为经济危机而陷入绝境
②经济危机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③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自身无法治愈的
④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矛盾是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源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资本主义可以通过调整生产关系为生产发展释放空间。“陷入绝境”说法错误,①排除。
②: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激化的结果,不是经济发展的结果,②排除。
③④:在新自由主义盛行的这些年代,‘经济和金融危机已成为流行病’。”这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自身无法治愈的,这个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源,③④正确。
故本题选D。
3. 现有的考古资料表明,自从人类在地球上诞生到原始社会结束,人类经历了长达上百万年之久的原始社会。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里,人类一直奉行“平均分配”制度,人们集体劳动所得到的果实,平均地分配给每一个社会成员。其根本原因( )
A. 物质产品不够丰富 B. 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低下
C. 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D. 人们具有朴素的道德观念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B: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使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故B正确。
A:物质产品不够丰富的原因在于生产力低下,因此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A。
C: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是原始社会里一直奉行“平均分配”的直接原因,故排除C。
D:人们具有朴素的道德观念,这是“平均分配”的影响因素,故排除D。
故本题选B。
4. 在距今5000年前后中国史前社会动荡整合的广阔背景下,屈家岭文化在长江中游地区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新的考古发现也为中华文明形成过程研究提供了更为全面的信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原因是( )
①文字的发明
②城市的出现
③奴隶社会的形成
④出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②④: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①②④均符合题意。
③:奴隶社会的形成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构不成因果关系,③排除。
故本题选D。
5. 封建制生产关系比奴隶制生产关系更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因为( )
A. 农民开始有大量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
B. 农民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都比较主动地劳动
C. 农民能占有少量的劳动成果,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D. 农民有了自己的生产工具,部分农民还有少量土地,能自主安排生产
【答案】D
【解析】
【详解】A:封建社会农民没有大量土地,A说法错误。
B:“都比较主动地劳动”过于绝对化,B排除。
C:封建社会,农民能占有少量的劳动成果,但是还要用于缴纳地租,并没有提高生产积极性,C说法错误。
D:农民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有了自己的生产工具,部分农民还有少量土地,能自主安排生产,D正确。
故本题选D。
6. 地主顾名思义便是有土地的人,但是他们却不从事劳动,只要坐享其成就行,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本,地主们对农民的压榨永无止境。这种压榨的主要方式是( )
A. 榨取地租 B. 放高利贷 C. 无偿徭役 D. 苛捐杂税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方式。A:榨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A正确。
BCD:放高利贷、无偿徭役、苛捐杂税,都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方式,但不是主要方式,BCD排除。
故本题选A。
7.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劳动一天,资本家付给工人一天的工资,工人的全部劳动得到了报酬。”这种观点 ( )
①真实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的劳资关系
②正确地指出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带有隐蔽性
③否认了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工人所得的工资
④掩盖了资本家靠剥削工人而发财致富的事实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②“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劳动一天,资本家付给工人一天的工资,工人的全部劳动得到了报酬”,这种观点掩盖了资本家靠剥削工人而发财致富的事实,否认了没有看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带有隐蔽性,故②错误。
③④: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劳动一天,资本家付给工人一天的工资,工人的全部劳动得到了报酬”,这种观点否认了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工人所得的工资,掩盖了资本家靠剥削工人而发财致富的事实,③④正确。
①:这种观点并没有真实地反映资本主义的劳资关系,而是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①错误。
故本题选B。
8.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进而导致全球性经济危机。很多西方人感叹这一次经济危机从根本上仍未超出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判断和精辟分析。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科学分析的深刻性主要表现为( )
①指明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②指出经济危机的深层根源是人性的贪婪
③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摆脱经济危机的根本出路
④揭示造成相对过剩的制度原因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生产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①观点符合题意。
②: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科学分析并不是从人性的贪婪分析的,而是从制度层面去揭示经济危机的原因的,②说法错误。
③:摆脱经济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③说法错误。
④:经济危机难以治愈,根本原因在于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④观点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9.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这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
①贯穿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始终
②决定着资本主义命运
③尖锐化程度越来越高
④导致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根据课本基础知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发展,贯穿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命运,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故①②正确。
③: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高,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程度就越不可避免,但材料并未体现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尖锐化程度越来越高,故③不符合题意。
④: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越不可避免。故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能导致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④排除。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10. 在原始社会,人们的劳动产品十分有限,只能维持人们生存的需要。如果不实行平均分配,就会有一部分人被饿死,这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也不可能繁衍生存到今天。原始社会劳动产品实行平均分配的根本原因是( )
A. 劳动对象范围有限 B. 生产资料共同占有
C. 生产力发展水平低 D. 生产工具极其简陋
【答案】C
【解析】
【详解】ABD:劳动对象范围有限、生产工具及其简陋是生产力水平低的表现,这样低的生产力水平是导致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社会劳动产品实行平均分配的根本原因,ABD不合题意。
C:依据教材基础知识可知,原始社会劳动产品实行平均分配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低,C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11. 在奴隶社会存在着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两大对立阶级,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形成了奴隶制国家。这说明奴隶制国家( )
①是协调阶级矛盾的机构
②是对奴隶阶级进行统治的工具
③是阶级压迫的暴力机关
④脱离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①:阶级矛盾不可调和,逐渐形成奴隶制国家,因此,奴隶制国家并不是协调阶级矛盾的机构,①错误。
②③:奴隶制国家是对奴隶阶级进行统治的工具,是阶级压迫的暴力机关,②③正确。
④: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了,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逐渐形成两大地位不同的集团——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进而形成奴隶制国家,奴隶制国家并未脱离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④错误。
故本题选C。
12.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此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诗中反映的农民生存状况的根源是( )
A.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
B. 封建土地所有制
C. 封建等级制度的确立
D. 封建迷信思想的散布
【答案】B
【解析】
【详解】B:“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反映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其根源是封建土地所有制,B符合题意。
ACD:试题考查封建地主剥削农民的经济根源,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二、非选择题。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过去的30年中,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4次国际性金融危机,即欧洲货币体系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美国次货危机及其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这4次金融危机既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也使全球经济遭受重创。然而,一度有众多的西方政治和经济理论学者把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归结为政策和行为的偶然失误,或是某些外部因素的冲击。
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西方政治和经济理论学者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原因的看法。
【答案】材料中的西方政治和经济理论学者没有认识到产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真正原因。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难以治愈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解析】
【分析】本题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为话题设置问题情境,考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知识,考查考生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西方政治和经济理论学者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原因的看法,属于评析类主观题。依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和考察方向可作如下回答:①众多的西方政治和经济理论学者,把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归结为政策和行为的偶然失误,或者是某些外部因素的冲击。这表明这些西方政治和经济理论学者没有认识到产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真正原因。②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直接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产生。③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表现在消费上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表现在生产上是个别企业中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表现在阶级关系上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等进行分析。
【点睛】政治主观题五步答题法
1.审——审材料
2.读——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3.联——联系课本(时政)知识
4.列——答题要点
5.写——写出答案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埃及建造法老胡夫陵墓金字塔时,由10万人组成一班,每班服役3个月,共花费了20年才建成。显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只有通过奴隶制,集中众多的人力,才能实现大规模的简单协作,完成原始社会氏族所不能完成的工作。
材料二 在奴隶社会,专门从事管理国家事务、组织生产、进行科学文化工作等脑力劳动的,主要是贵族和奴隶主;另一部分人则只能从事体力劳动,他们主要是奴隶。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文明时代伴随奴隶社会而来的原因。
【答案】(1)文明时代伴随奴隶社会而来,其根本原因是奴隶制生产关系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在奴隶制国家,奴隶主阶级能够集中大量的生产资料和奴隶,组织规模较大的生产协作,完成巨大工程。
(2)文明时代伴随奴隶社会而来,其直接原因是奴隶劳动能够提供较多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摆脱体力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奴隶社会出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为科学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反映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解析】
【分析】本题以文明时代伴随奴隶社会而来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培养思考的兴趣和品质,激发公民政治责任感。
【详解】本题设问指向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文明时代伴随奴隶社会而来的原因。解答时把握材料关键信息“通过奴隶制,集中众多的人力,才能实现大规模的简单协作”“在奴隶社会,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主要是贵族和奴隶主;另一部分人则只能从事体力劳动,他们主要是奴隶”,调动运用教材知识加以分析。材料一说明奴隶制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和文明进步,材料二主要说明社会分工促进了文化发展。
【点睛】“原因”类设问在解题过程中,应该注意分析的角度,常用的角度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是联系课本分析原因。我们看到一个“原因”类设问,第一个应该想到的问题就是课本上关于这个问题具体有哪些内容?联系课本是分析原因的最基本的角度,很多问题通过联系课本内容就能够得到解决的。
二是联系材料分析原因。材料中往往蕴含着解决“原因”类设问的有关信息,如材料反映出来的问题,材料体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等,均可作为我们分析原因的依据,我们在答题过程中应对材料加以充分重视。
三是联系主体分析原因。一个“原因”类设问一定牵涉到一定的主体,而特定的主体肯定享有一定的权利和负有一定的义务、具有一定的职责。在具体的题目中,象党的性质和地位、国家机构的性质和组织活动原则、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消费者的权益、经营者的素质、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等等,经常作为一些“原因”类设问的答案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