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课时练
一、选择题
某班举办了一次有关“人类社会演变”的主题交流活动。据此回答问题。
1. 小丽展示了四幅图片,并按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排序,其中正确的是()
A. ②→③→①→④ B. ③→②→④→①
C. ③→④→②→① D. ④→③→②→①
2. 小强展示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关资料并得出以下结论,其中搭配正确的有()
①能够制造简单的劳动工具——原始社会已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
②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③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利于调动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发展
④资本家提高工人的工资待遇——意在逐渐消除对于雇佣工人的剥削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3. 下列现象,按因果关系排列正确的是( )
①私有制的确立 ②生产力的发展 ③个体劳动盛行
④贫富分化的加剧 ⑤氏族制度的瓦解 ⑥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②④③①⑤⑥
C. ②③①④⑤⑥ D. ④①③⑤②⑥
4. 在班级学习交流中,一位同学做了“原始社会—石器;奴隶社会—金属工具(青铜器);封建社会—铁器;资本主义社会—机器”的演说。他演说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产品的分配
B.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C. 规律是不可违背的,世界各国都要经历相同的发展过程
D. 历史发展具有多样性,不同地区的社会形态更替存在差异性
5. 在班级学习交流中,一位同学做了“原始社会—石器;奴隶社会—金属工具(青铜器);封建社会—铁器;资本主义社会—机器”的演说。他演说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产品的分配
B.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C. 规律是不可违背的,世界各国都要经历相同的发展过程
D. 历史发展具有多样性,不同地区的社会形态更替存在差异性
6.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了一定的进步作用,根本原因是()
A. 新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 新社会的生产关系适应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C. 阶级矛盾、阶级斗争推动了阶级社会的发展
D. 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推动了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7.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恩格斯指出私有制和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他又以雅典、罗马和德意志国家产生的历史事实为依据,精辟而又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下列关于国家、私有制、阶级、家庭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
A. 国家→私有制→家庭→阶级 B. 家庭→国家→私有制→阶级
C. 家庭→私有制→阶级→国家 D. 私有制→家庭→阶级→国家
8. “只有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可能出现阶级;只要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然产生阶级。”关于阶级和国家的产生,下列选项因果关系排列正确的是
A. 生产力发展→私有制确立→个体劳动盛行→贫富分化加剧→阶级和国家产生
B. 生产力发展→个体劳动盛行→贫富分化加剧→私有制确立→阶级和国家产生
C. 生产力发展→个体劳动盛行→私有制确立→贫富分化加剧→阶级和国家产生
D. 个体劳动盛行→贫富分化加剧→私有制确立→生产力发展→阶级和国家产生
9. 恩格斯指出:氏族制度的伟大,但同时也是它的局限性,就在于这里没有统治和奴役存在的余地。这表明()
①氏族制度的伟大之处在于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
②氏族制度的局限性在于它与极低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③氏族制度不能过渡到阶级社会
④阶级的产生是以生产力发展到有一定阶段为前提的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0.古代社会的变革发展,既是生产力发展的过程,又是充满矛盾和斗争的过程。下列诗句能够反映封建社会剥削的有( )
①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②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③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奴隶制国家则是伴随着奴隶的反抗,以及奴隶主对自身利益的维护而建立的。这表明奴隶制国家
①是奴隶主与奴隶之间阶级斗争的产物
②是奴隶主与奴隶共同利益的维护者
③是奴隶主与奴隶阶级利益的调和者
④是奴隶主镇压奴隶反抗的暴力机关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在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的江南地区和东南沿海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由此可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①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
②是商品经济繁荣的必然要求
③是阶级对立与斗争的结果
④是调和阶级矛盾的必然措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下列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认识错误的是( )
A.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B.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集中反映
C.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危机的根源
D.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已经消失
14.2018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宣言提到,“在危机期间……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被毁灭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达……资产阶级用什么办法来克服这种危机呢?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对这一论断,认识正确的是( )
A.它预见到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
B.经济危机只能通过消灭生产力来缓解
C.当时欧洲资本主义文明已经发展过度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进
15.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有自由地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要求建立广阔的、统一的国内市场,而封建政权严重阻碍这些因素的发展。材料体现了
①必须推翻封建政权,才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③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萌发出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形态是其体的、历史的,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共具体的、特殊的本质。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把人类社会依次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第一阶段),说明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和社会发展阶段,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遮规律。
结合材料,总结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在生产关系的异同?并指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17. 我国封建社会有一首民谣这样唱到:“农民头上三把刀,租子重、利息高、苛捐杂税如牛毛,农民面前三条路:投河、上吊、进监狱”。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是怎样剥削农民阶级的?
(2)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分别是什么?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澳大利亚黑尔巴人部落,人们曾看到过这种现象:自清早起,男女老幼都外出寻找食物,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大家都带着获得的野兽等食物,到附近的洞穴里去烧。长者将极其有限的食物平均分给大家吃。吃完后,大家又去寻找食物。
材料二在奴隶制度下,奴隶被看成是“会说话的工具”。在庄园、矿山里,奴隶主挥舞手中的皮鞭,强迫奴隶用十分简陋的工具从事极度繁重的劳动。为了防止奴隶逃跑,奴隶主还给奴隶戴上沉重的脚僚。然而,正是奴隶,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以他们的艰苦劳动,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
(1)结合材料一,说明原始人分配劳动产品的特点及其根本原因。
(2)有人认为,奴隶制是人类历史比最残酷最野蛮的制度,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巨大倒退。请结合材料,对上述观点简要评析。
参考答案
【答案】B、C
1.【解析】
图片③展示的是原始人使用的石器,反映的是原始社会形态,故③应排第一位;图片②展示的是青铜器,反映的是奴隶社会形态,故②应排第二位;图片④展示的是铁制工具,反映的是封建社会形态,故④应排第三位;图片①展示的是蒸汽机,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故①应排第四位。
2. 【解析】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还未迈入文明时代,故①错误;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故②正确;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利于调动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发展,故③正确;资本家提高工人工资待遇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但并不是意在消除对雇佣工人的剥削,故④错误。
3.【答案】C
【解析】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逐渐盛行起来,私有制开始出现,私有制导致贫富分化的加剧,原始社会逐渐解体,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出现了两大地位不同的集团——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阶级产生,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必然遭到奴隶的反抗,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随之产生,所以正确排序是②③①④⑤⑥,故C正确,ABD错误。
4.【答案】B
【解析】
A.材料未体现生产力决定产品如何分配,故不选A。
B.“原始社会--石器;奴隶社会--金属工具(青铜器);封建社会--铁器;资本主义社会一机器”的演说主题可能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故B项正确。
C.矛盾具有特殊性,世界各国并不是都要经历相同的发展历程,故C项错误。
D.材料并不是强调历史发展具有多样性,不同地区社会形态更替存在差异性,故不选D。
故选B。
5.【答案】B
【解析】
A.材料未体现生产力决定产品如何分配,故不选A。
B.“原始社会--石器;奴隶社会--金属工具(青铜器);封建社会-铁器;资本主义社会一机器”的演说主题可能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故B项正确。
C.矛盾具有特殊性,世界各国并不是都要经历相同的发展历程,故C项错误。
D.材料并不是强调历史发展具有多样性,不同地区社会形态更替存在差异性,故不选D。
6.【答案】B
【解析】
人类社会发展受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基本规律的支配。因此人类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原因在于新社会的生产关系适应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答案】C
【解析】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发展,个体劳动取代共同劳动,生产资料逐渐归家庭私有,当土地归家庭私有时,标志着私有制确立,进而贫富分化加剧,原始社会解体,产生了奴隶主和奴隶两大对立阶级,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自治的统治,建立了法庭、监狱、军队等暴力的国家机器,世界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产生,所以,正确顺序是家庭→私有制→阶级→国家,C正确,不选ABD。
8.【答案】C
【解析】
根据题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逐渐盛行;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生产资料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土地变成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贫富分化的加剧,使氏族成员地位越来越不平等,阶级和国家产生,C正确,ABD错误。
9. 【答案】D
【解析】
氏族制度的伟大之处在于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而氏族制度的局限性在于它与极低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因为阶级的产生是以生产力发展到有一定剩余产品为前提的,是社会发展的进步,①②④符合题意;氏族制度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逐渐盛行起来。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氏族制度逐步过渡到阶级社会,③错误。
10.【答案】D
【解析】
①③:“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都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残酷剥削,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人民生活凄惨。①③符合题意。②:“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描述的是农民劳作的辛苦,与封建剥削无关。②不符合题意。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非常有名的咏菊的诗歌,与封建剥削无关。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11.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对奴隶制国家的理解。①④:奴隶制国家是伴随着奴隶的反抗,以及奴隶主对自身利益的维护而建立的,这说明奴隶制国家是奴隶主阶级镇压奴隶反抗的暴力机关,是奴隶主与奴隶之间阶级斗争的产物,①④符合题意。②③:国家是统治阶级利益的维护者,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不是协调者,②③错误。故本题选B。
12.【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原因。①②: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商品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封建制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应运产生,①②符合题意。③:材料强调商品经济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推动作用,没有涉及阶级斗争,③错误。④:阶级矛盾不可调和,④错误。故本题选A。
13.【答案】D
【解析】
D:资本主义越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越不可避免而不是消失,D错误但符合题意要求。AB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集中反映,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危机的根源,ABC说法正确但与题意要求不符。故本题选D。
14.【答案】D
【解析】
D:“因为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反映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指出了经济危机的必然性。“消灭大量生产力”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发展,故D正确。A:“因为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反映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指出了经济危机的必然性,但不能预测什么时候发生危机,故A错误。B:材料中“因为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反映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认识到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消灭生产力的方法是马克思所批判的,故B错误。C:“因为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反映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指出了经济危机的必然性。“因为社会上文明过度”只是表象,并不能说明资本主义发展过度,故C错误。故本题选D。
15.【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①:材料表明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必须推翻封建政权,才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①正确。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劳动的人,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需要的大量货币,②正确。③: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③错误。④:材料未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萌发出来,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16.【答案】
(1)①相同点:都是阶级社会,都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都存在剥削和压迫的现象。
②不同点:奴隶社会,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封建社会,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地主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资本主义社会,工人有人身自由,工人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在生产的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解析】此题考查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考查学生调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主旨。此题设问要求,结合材料,总结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在生产关系的异同,并指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此题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第一问,“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把人类社会依次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说明不同的社会形态,生产关系不同性质,从相同点看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是阶级社会,都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都存在剥削和压迫的现象;从不同点看,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不同,具体内容不同,结合教材知识点回答即可。第二问,说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结合教材知识点可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7.【答案】
(1)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剥削农民阶级的基础,地主阶级剥削农民阶级的主要方式是收取地租。此外,地主阶级还通过放高利贷,苛捐杂税,徭役来剥削农民阶级。
(2)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解析】(1)此题考查封建社会的阶级剥削的相关知识,考查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设问要求回答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是怎样剥削农民阶级的,属于分析说明类解答题。学生结合材料,根据教材知识回答即可。
(2)此题考查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相关知识,考查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设问要求回答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分别是什么,属于简答题。学生根据教材知识回答即可。
18.【答案】
(1)特点:原始人平均分配劳动产品。根本原因:在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使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所以原始人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2)①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双求在双隶主的强制下劳动,遭受残酷的剥削,毫无人身自由。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仅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因此,奴隶制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制度。
②一种社会形态替代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愚味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是历史的进步。
【解析】第(1)问,劳动产品的分配形式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结合原始社会生产力的特点可知,平均分配劳动产品的方式是由极其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第(2)问,题中观点有两个辨析点,其一是奴隶制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最野蛮的制度,其二是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巨大倒退。显然,前一个是正确的,后一个是错误的。学生答题时,依据教材知识,指出其中的原因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