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社会

4.1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学案

时间:2023-05-09 08:26:16   作者:甘霖   来源:   阅读:54   评论:0
内容摘要:第4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第1框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学习目标】知识目标核心素养目标1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含义、必然性,掌握按劳分类的内容和意义及分配原则2.正确认识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必要性和意义;了解居民收入的方式与合法途径;3正确认识劳动的重要性,辨析对待劳动的不同态度。......

4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1框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1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含义、必然性,掌握按劳分类的内容和意义及分配原则

2.正确认识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必要性和意义;了解居民收入的方式与合法途径;

3正确认识劳动的重要性,辨析对待劳动的不同态度。

4理解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1.政治认同:结合我国国情,理解现阶段分配制度的优越性,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坚定制度自信。

2.科学精神:区分分配方式与分配途径、区分三次分配。

3.公共参与:通过合作探究方式理解我国的收入分配,应用于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参与感。尝试对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营造良好社会风尚提出建议,增强社会参与意识。

4.法治精神:了解个人收入的合法途径与违法现象,依法增收致富。

【知识结构】

【知识梳理】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

1)内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必然性: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分配制度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按劳分配---公有制经济

1)性质: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2)基本内容和要求: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原因:实行按劳分配,是由一定的经济条件决定的。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接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4)意义:①从生产力的角度看: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其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②从历史的角度看:实行按劳分配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5)地位: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6)具体实现形式:①国家机关、公有制事业单位中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等

②公有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中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等③农村集体经济中的“联产计划”、农民承包本村土地获得的收入。

3、多种分配方式---多种所有制经济

1)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内容: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要让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

2)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意义:这有利于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4、我国居民获取收入的途径: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使我国居民收入来源多样从个人获取收入的途径看,居民收入主要包括:(1)劳动性收入,是指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2)财产性收入,是指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各类财产获得的收入,包括银行存款所得的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等。(3)经营性收入指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4)转移性收入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住户的各种经常性转移支付和住户之间的经常性收入转移,包括养老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生产补贴、政策性生活补贴、救灾款等。

5)劳动创造财富: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我们获取的任何收人归根结底都来自劳动创造。要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芳动观。要鼓励全体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致富。

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1.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必要性: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为此,必须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2.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措施:(1)要坚持居民收人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2)在初次分配方面,要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3)在再分配方面,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强化税收调节。(4)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挥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5)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动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6)必须坚持消除贫困。①原因:贫困是经济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社会现象,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难题。②表现: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同时,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重难点解析】

整合点1基础梳理

1.正确区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劳分配

按要素分配

区别

范围

社会主义工公有制经济中

包括公有制经济在内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中

体现关系

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劳动者是平等、互助、合作的关系

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包括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与使用者的交换关系)

地位

我国分配制度的主体

我国分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联系

两者共同构成我国分配制度的主要内容。坚持两者相结合,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的,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2.按要素分配的种类及对应形式

种类

对应形式

按资本要素分配

储蓄所得利息、股票所得股息和红利、债券所得利息等

按劳动要素分配

私营、外资企业中或私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工资、奖金、津贴,个体经济中的劳动者收入

按技术要素分配

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所获得的收入

按管理要素分配

企业管理人员(如职业经理人)凭借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按贡献参与分配获得的收入

按信息要素分配

提供市场信息、管理方案和问题解决方案所获得的收入

按土地要素分配

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等。

3.按要素分配的影响

1)积极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确认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的合理性,合法性,尊重公民权利,尊重劳动知识,人才和创造,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让各种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居民收入增长,促进社会生产发展。

2)负面影响:你每个人掌握的生产要素不同,人们对生产要素的占有权和使用权不平等,不同社会成员使用生产要素的效率不同,所以按要素分配可能导致社会收入差距拉大,若不加以调节,会导致两极分化。

4.如何区分国民收入分配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1)初次分配

①含义:指居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内部进行的分配,一个物质生产过程结束后,生产部门及企业新创造的财富在企业,国家和劳动者三方之间进行的分配。

②结果:国家取得生产环节的税收,形成国家财政收入,企业取得税后利润,形成企业收入,劳动者获得工资等形式形成劳动者收入。

③主体:物质生产部门通常指企业。

④机制: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政府通过税收法律法规进行调节和规范。

2)再分配

①含义: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在全社会进行再次分配。

②结果:一方面非物质生产部门如行政机关,劳动者获得工资等收入,另一方面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收入发生增减,如国家通过各种税对企业和个人收入进行调节,再通过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等途径在不同区域,不同人群间进行调整分配等。

③主体:政府。

④机制:由政府调控机制发挥作用。

3)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是国民收入分配的两个阶段,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重视效率又促进公平。

5.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1)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这种分配制度与现阶段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总体不高,而且发不平衡,所以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只能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4)实践证明,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与过去单一的分配方式相比较,极大地激发了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资源得到了合理的利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总之,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6.全面理解按劳分配

1)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应弄清以下几点:

①性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②范围——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③对象:个人消费品;④尺度: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为尺度;⑤结果:多劳多得,少劳少得。⑥按劳分配既体现效率又体现公平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体现了效率原则;按劳分配消灭剥削,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体现了公平原则。⑦按劳分配并不意味着等量劳动必然获得等量报酬。按劳分配是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其重要的原则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从表面看来,似乎只要劳动者付出了等量的劳动,必然获得等量的报酬,其实并不然。按劳分配并不承诺等量劳动取得等量报酬,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是同其所在企业的经营状况密切相关。

2)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①国家机关、公有制事业单位、公有制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②公有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中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③农村经济中的联产计酬。需要注意的是:①公有制经济内不仅有按劳分配,还有其他分配方式,如社会保障收入等。②工资收入、劳动收入不一定都是按劳分配收入,私营、外资企业中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是按劳动要素收入。

易错提示

1. 某种粮大户通过承包土地获得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该种粮大户通过承包土地获得的收入,是在公有制(这里是集体经济)范围内取得的劳动收入,应属于按劳分配,而不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故原命题错误。

2. 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收入分配是企业资本的提供者对收益总额进行的分割,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故本题说法正确。

3. 第三次分配旨在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故原命题错误。

4. 生产要素的分配激励,缩小了收入差距,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坚持按劳分配、完善生产要素分配,缩小收入差距,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生产要素4.1_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_学案 图1分配激励,会扩大收入差距。

故该题错误。

5. 按劳分配意味着不同公有制经济性质的企业的劳动者的等量劳动可以得到等量的报酬。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不同公有制经济性质的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同,所以,等量劳动在不同公有制经济性质企业的报酬往往不同。此题观点错误。

【易错点】

6. 按要素分配会导致两极分化,与社会主义本质相悖。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我国的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同时,我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收入差距的调节,因此,按要素分配虽然会导致收入出现差距,但不会导致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按要素分配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本质不相悖,故题目观点错误。

7. 收入分配公平就是要逐步消除收入差距。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收入分配公平要求收入分配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大,要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可见,收入分配公平强调的不是要消除收入差距,而是要缩小收入差距,故题目观点错误。

8. 提高工资标准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表现。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提高工资标准属于在初次分配领域解决收入分配公平的具体举措,而不属于再分配。故题中观点错误。

9. 劳动收入就是按劳分配收入。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只有公有制经济范围内的劳动收入才属于按劳分配收入。

故原命题错误。

【自助训练】

10. 第三次分配要动员社会力量,建立起社会救助、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者行动等多种形式的制度和机制,这是对政府调控的补充。下列关于第三次分配说法正确的是(   

①要鼓励企业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公益性活动,充分发挥企业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

②第三次分配主要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实现社会收入分配公平

③第三次分配将进一步完善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和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促进社会收入分配公平

④第三次分配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对再分配的有力补充,充分体现了社会成员更高的精神追求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④:第三次分配要动员社会力量,建立起社会救助、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者行动等多种形式的制度和机制,是对政府调控的补充,这说明实行第三次分配要鼓励企业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公益性活动,充分发挥企业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第三次分配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对再分配的有力补充,充分体现了社会成员更高的精神追求,①④正确切题。

②:第三次分配的主体是社会力量,再分配主要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进行,②错误。

③:“完善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和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属于初次分配,而不是第三次分配,③错误。

故本题选B。

11. “收族”是周代社会保障的一项重要举措。春秋时期,“收族”逐渐向扶贫济困的“家施”转变,有了社会救助的内容,由此,“收族”上升到国家层面,成为当时有影响力的治国理念。下列关于社会保障说法正确的是(   )

①社会保障通过初次分配来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更多地维护好弱势群体利益

④我国的社会保障由社会和个人承担主要责任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④:社会保障是由政府和社会承担主要责任,属于再分配,并不属于初次分配,①④错误。

②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要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更多地维护好弱势群体的利益,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②③正确。

故本题选C。

12. 现阶段我国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根本原因是(   )

A. 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不够高、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状况

B. 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C.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D.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现阶段我国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根本上是由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不够高、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状况决定的,A正确。

B: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现阶段我国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但这不是“根本原因”,B排除。

C: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但不是现阶段我国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根本原因,C排除。

D:我国实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而且这不是现阶段我国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根本原因,D错误。

故本题选A。

13. 劳动、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因素。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要素分配的根据是(   )

A. 生产要素可以转化为生产力

B. 按要素分配是按劳分配原则的内在要求

C. 生产要素是社会财富的源泉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着多种所有制经济

【答案】D

【解析】

【详解】A:选项强调实行按要素分配的原因,该选项与设问要求不符,A排除。

B:按劳分配用于公有制经济范围,按要素分配用于公有制或非公有制经济范围。“按要素分配是按劳分配原则的内在要求”这一说法错误,B错误。

C:劳动是创造社会财富4.1_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_学案 图2源泉,C错误。

D: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制度,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了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因此,实行按要素分配是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着多种所有制经济,D正确。

故本题选D。

14.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数据要素参与分配首次获得确认。这一重大创新(   )

完善了分配制度,更好地调动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

有利于激发数据要素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③意味着数据要素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

④能够确保数据要素按其创造的商品价值参与分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题干中的重大创新完善了分配制度,更好地调动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有利于激发数据要素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①②符合题意。

:数据要素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资源,但不是第一资源,③错误。

:允许数据要素参与分配,有利于数据要素按其贡献参与分配,而不是确保,④错误。

故本题选A。

15. 我国分配制度建设正呈现出新亮点。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文化、习惯等影响下,社会力量自愿通过民间捐赠、慈善事业、自愿行动等方式济困扶弱的行为,是对再分配的有益补充。下列对第三次分配的理解正确的是(   )

促进收入分配的均等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弥补社会保障制度的缺漏,促进收入分配更加公平

提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激发各种生产要素的活力

提倡奉献精神回报社会,提升公众社会责任与社会公德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③:社会力量自愿通过民间捐赠、慈善事业、自愿行动等方式济困扶弱的行为,是对再分配的有益补充,但其目的不是促进收入分配的均等化,也与提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激发各种生产要素的活力无关,①③排除。

②④:第三次分配可以弥补社会保障制度的缺漏,促进收入分配更加公平,有利于提升公众社会责任与社会公德,②④正确。

故本题选D。

16. 如今,财产性收入已成为居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上半年,王先生的家庭收入共13万元,其中属于财产性收入的是(    )

①购买基金获利8000元        

②出租房屋获得租金2万元

③大儿子在外企工资10万元    

④大女儿领取失业保险金2000元

A. ②③ B. ①③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②:财产性收入指通过资本参与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收入,基金获利和房屋租金都属于财产性收入,故①②正确。

:工资收入属于劳动性收入,故不选。

:失业保险金属于转移性收入,故不选。

故本题选C

17. 在国有企业中,科技成果可以参与股权和分红激励,对作出贡献的各类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施多种方式的股权和分红激励。这一做法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技术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说明(   )

①分配关系的调整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②按要素分配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

③国家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④技术和管理人员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③:材料中对分配关系的调整,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技术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体现了国家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①③符合题意。

②:按要素分配会引起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②排除。

④:技术和管理人员的收入属于什么分配要视情况分析,不一定属于按劳分配,④排除。

故本题选A。

18. 我国将继续推动大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化工业大数据融合应用,稳步提升数据治理能力,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下列举措对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有利的是(    )

①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②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③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加强对数据要素监管     

④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②④: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有利于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而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②④符合题意。

①: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没有直接关系,①排除。

③: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才有利于培育数据要素市场,③错误。

‎故本题选D。

19. 为了进一步提高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质量,打造“浙有众扶”名片,浙江省民政厅、财政厅、乡村振兴局联合发出通知,加强低收入对象监测预警和动态管理,合理确定救助标准,全省低保标准在2021年要超过万元,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浙江省此举(   )

①通过国民收入第三次分配,防范和化解社会成员的生存危机

②满足了社会成员更高层次生活需要,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

③落实了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

④更好地发挥了社会保障的“社会减震器”作用以及社会互助功能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完善社会保障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防范和化解社会成员的生存危机,①错误。

②:社会福利满足了社会成员更高层次生活需要,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本题考查的是社会救助,排除②。

③④:浙江省民政厅、财政厅、乡村振兴局联合发出通知,加强低收入对象监测预警和动态管理,合理确定救助标准,全省低保标准提高,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此举更好地发挥了社会保障的“社会减震器”作用以及社会互助功能,落实了共享发展理念,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20. 2021年8月30日,某汽车企业董事会通过了一项总额不超过3.5亿股的股份奖励计划,并根据该计划向10884名被激励对象授予约1.67亿股股份。该做法(   )

①意在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内在活力

②意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③有利于员工获得财产性收入,调动员工积极性

④有利于员工获得劳动性收入,缩小员工收入差距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③:实施股份奖励计划,意在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内在活力,调动员工积极性,故①③符合题意。

:加强技术、产品等创新才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故不符合题意。

:劳动性收入是指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入,可见,材料中的收入并不是劳动性收入,同时材料中的做法也不能缩小员工收入差距,故排除。

故本题选B

21. 小李前两年把承包的土地转让出去,自己在本村办起了农家乐,每年收益也不错。以前靠承包土地种田所得收入与现在经营农家乐所得收入的不同之处在于(  

①前者是按劳动要素分配,后者是按资本要素分配

②前者转移性收入,后者是财产性收入

③前者是按劳分配,后者是按生产要素分配

④前者是劳动性收入,后者是经营性收入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前者是劳动性收入或按劳分配,不是按劳动要素分配;后者是经营性收入,不是按资本要素分配,说法错误。

:承包集体土地收入是劳动性收入或按劳分配,不属于转移性收入,说法错误。

③④:小李叔叔一家以前靠承包土地所得收入和现在经营农家乐获得的收入存在的不同之处是前者是按劳分配,后者是按生产要素分配; 前者是劳动性收入,后者是经营性收入,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4.1_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_学案 图3

22. 某外资企业工程师小张年薪为8万元,转让一项专利技术获得5万元收入,炒股获得收入0.5万元。材料中小张获得的收入依次为(   )

A. 按劳分配、按技术要素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

B. 按劳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

C. 按劳动要素分配、按劳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

D. 按劳动要素分配、按技术要素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

【答案】D

【解析】

【详解】D:小张在某外资企业工作,其领取的年薪为按劳动要素获得的收入,转让专利技术获得的收入为按技术要素分配,炒股获得收入为按资本要素分配,D符合题意,应选。

ABC:通过以上分析可知,ABC均与题意不符,不选。

故本题选D。

23. 农民王某一家的收入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承包耕地所获得的收入、入股村办企业分红收入、农闲时打零工收入和种粮补贴、医疗报销等转移性收入。对王某一家收入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承包耕地获得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

②入股村办企业分红收入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

③农闲时打零工收入属于劳动性收入

④种粮补贴等转移性收入属于初次分配所得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农民家庭联产承包土地获得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故①入选。

②:入股村办企业分红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故②不选。

③:农闲时打零工收入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属于劳动性收入,故③入选。

④:种粮补贴、医疗报销等转移性收入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再分配所得,故④不选。

故本题选B。

24. 实现社会公平,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下列传导过程能够实现上述目标的是(   )

①实行个人所得税改革→增加工薪阶层可支配收入→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③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④实行股权激励→劳动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实行个人所得税改革,通过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增加工薪阶层可支配收入,从而可以缩小收入差距,促进收入分配公平,①符合题意。

②: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政府切实履行好再分配调节职能,提高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缩小收入分配差距,②符合题意。

③: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可以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但这是初次分配,不是再分配,③不符合题意。

④:股权激励、劳动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均属于初次分配,而题干阐释的是再分配,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25. 微信“打赏”是读者在微信订阅号上阅读原创文章后,如果认可这篇文章,点击文章下方的“打赏”链接,并支付一定的金额给作者的行为。微信公司在汇总“打赏”后,会把所得金额如数付给文章作者。这样的“打赏” (   )

①增加了微信公司的收入,提高了其经营效益

②增加了读者的支出,会降低读者的消费体验

③创新了支付模式,有利于提高作者的收入

④体现社会对劳动、知识、人才和创造的尊重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③④:读者在微信订阅号上阅读原创文章后,如果认可这篇文章,点击文章下方的“打赏”链接,并支付一定的金额给作者的行为。微信公司在汇总“打赏”后,会把所得金额如数付给文章作者。这样的“打赏”创新了支付模式,体现社会对劳动、知识、人才和创造的尊重,有利于提高作者的收入,③④符合题意。

①:这样的“打赏”是支付一定的金额给作者,有利于增加作者收入,不会增加微信公司的收入,①错误。

②:“打赏”是读者对文章的认可,虽增加了读者的支出,但不会降低读者的消费体验,②错误。

故本题选D。

26. 下列关于我国分配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A. 我国分配制度决定了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制度

B. 劳动收入可能是按劳分配收入,也可能是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

C. 按劳分配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按要素分配存在于非公有制经济中

D. 按劳分配在我国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体现劳动者平均分配的社会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A:我国4.1_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_学案 图4生产资料所有制制度决定了我国分配制度,A错误。

B:劳动收入可能是按劳分配收入,也可能是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B正确。

C:按要素分配可能存4.1_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_学案 图5于非公有制经济中,也有可能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C错误。

D:按劳分配在我国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但并不体现劳动者平均分配的社会地位,而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D错误。

故本题选B

27. 目前,在我国农村,很多村民将自己承包的土地转让给“种粮大户”统一集中经营,村民获得一定的土地流转承包金。农民的土地流转(   )

A. 是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的积极探索 B. 改变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公有制性质

C. 使集体经济成为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 D. 使农村集体经济不再实行按劳分配

【答案】A

【解析】

【详解】A:村民将自己承包的土地转让给种粮大户统一集中经营,村民获得一定的土地流转承包金,是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的积极探索,A正确。

B:农村集体经济性质并没有改变,依旧属于公有制经济,B错误。

C:民营经济成为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C错误。

D:村民获得一定的土地流转承包金,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但农村集体经济仍然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D错误。

故本题选A

28.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十三五”期间,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恩格尔系数整体持续下降,服务消费迅速增长,绿色、智能健康类商品销售日益红火,居民消费向个性化多样化转变。由此可以推断出(   )

①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使食品消费支出不断减少

②服务消费迅速增长能促进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③消费升级利于形成需求与供给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④居民绿色的消费观念变化是消费升级的关键因素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②③ :服务消费迅速增长说明居民的消费结构在变化,且为向好发展,消费升级又会促进供给升级,因此利于形成需求与供给更高水平动态平衡,②③符合题意。

: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恩格尔系数整体持续下降,只能说明居民食品支出比例下降,不能说明食品消费支出数量减少,说法错误。

:居民绿色的消费观念变化是消费升级的影响因素,生产发展和收入增加才是消费升级的关键因素,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29. 2022年1月,市民老杨一家四口收入如下:老杨在国有控股公司获得工资5000元,奖金1500元、津贴500元;老杨的妻子在民企务工收入10000元;房屋出租2000元;杨奶奶养老金3500元,小杨获得学校奖学金500元。下列选项对老杨家庭收入表述正确的是(   )

①按劳分配7000元,劳动性收入17000元

②体现按劳分配为主,按生产要素分配为补充

③按劳动要素收入10000元,财产性收入2000元

④转移支付收入4000元,第三次分配收入500元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按劳分配是指在公有制范围内获得的工资、奖金、津贴等。老杨在国有控股公司获得工资5000元、奖金1500元、津贴500元共7000元属于按劳分配收入;老杨的妻子在民企务工收入10000元属于劳动要素收入。其家庭劳动性收入为7000+10000元共计17000元,正确。

:老杨一家的收入构成说明收入来源多样化,而不是以按劳分配为主、按生产要素分配为补充,错误。

:老杨的妻子在民企务工收入10000元属于劳动要素收入,财产性收入,是指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各类财产获得的收入,房屋出租2000元属于财产性收入,正确。

:第三次分配是发展指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材料不存在第三次分配收入,排除。

故本题选B

该文章所属专题:学案

相关评论
站长QQ:785526108    站长电话:15605432982    微信:ganlinzhiguan88  鲁ICP备20210263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