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信息 [文件大小:60 KB 下载次数:73 次] |
![]() |
【第五课】正确运用判断
一、判断的概述
㈠判断及其基本特征
1.判断的含义: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2.判断的基本特征
⑴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
断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肯定,二是否定。
⑵判断有真假之分。
①真判断:符合认识对象实际情况的判断就是真判断
②假判断:不符合认识对象实际情况的判断就是假判断。
【提醒】两个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有断定就会有真假,判断的这两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的。
3.检验判断正确与否的标准:判断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其正确与否要经受社会实践的检验。
【知识拓展】不同领域对判断真假特征的研究
①哲学认识论是从主客体关系角度研究判断的真假。
②形式逻辑研究判断只是从形式上研究其真假特征,以及判断之间在形式上的真假关系。
③在人们的交际活动中,确定某个判断的真假往往需要借助于语境。语境涉及上下文、时间、地点、被指对象等多种因素。
㈡判断的表达与类型
1.判断的表达
⑴判断是通过语句表达的。
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
⑵有的语句不表达判断
①不作断定、没有真假的语句并不表达判断。
②一般来说,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不直接表达判断。
⑶根据语境确定判断的含义
对于含义不明确的语句,我们需要依据语言的具体情况排除歧义,才能准确把握这些语句与其所表达的判断之间的关系。
【知识整合】判断与语句的关系
①判断都要用语句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句都表达判断。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一般不直接表达判断。
②同一个判断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判断是一种思想,是人们认识事物情况的结果。而语句则是表达完整意义的言语单位,它受社会、习惯的影响。对于同一个判断,在不同民族的语言中,有不同的语句表达形式。
③同一个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判断。在不同的语境里,同一语句表达不同的思想内容,而判断就是语句的思想内容,所以,同一个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判断。
④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
2.判断的分类型: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
⑴简单判断:
①含义:指直接由概念构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
②分类:简单判断包括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
⑵复合判断:
①含义: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叫作复合判断。
②分类:复合判断包括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
【知识整合】从逻辑学角度比较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
|
简单判断 |
复合判断 |
|
含义 |
直接由概念构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 |
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叫作复合判断 |
|
分类 |
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 |
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 |
|
逻辑常项 |
量项、联项、关系项等 |
逻辑联结词(“并且”、“或者”、“要么、要么”、“如果、就”、“只有、才”“当且仅当”) |
|
逻辑变项 |
概念(词项)变项 |
判断(命题)变项 |
二、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㈠正确运用性质判断(直言判断)
1.性质判断的含义:就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又称直言判断。
2.构成:性质判断一般由量项、主项、联项和谓项组成。
①表示断定对象的叫作主项。
②表示断定对象性质的叫作谓项。
③表示主项被断定范围的叫作量项。(“所有”“一切”表示全部对象;“有些”“有的”表示部分对象;“这个”表示一个对象)
④起着联结主项和谓项的作用的叫作联项。(“有”“是”或“无”“不是”)
例如:
3.种类
划分标准 |
种类 |
|
判断的质 |
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 |
|
判断的量 |
全称判断 |
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全部 |
特称判断 |
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部分 |
|
单称判断 |
判断主项反映的是单个对象 |
|
“质”与“量”的结合上 |
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 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 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 |
【知识整合】性质判断的分类及其逻辑结构
类型 |
构成 |
|||
量项 |
主项 |
联项 |
谓项 |
|
全称肯定判断 |
所有(一切) |
商品 |
是 |
有价值的 |
全称否定判断 |
所有(一切) |
理论 |
不是 |
检验真理的标准 |
特称肯定判断 |
有些 |
中学生 |
是 |
共青团员 |
特称否定判断 |
有些 |
中学生 |
不是 |
球迷 |
单称肯定判断 |
|
许海峰 |
是 |
运动员 |
单称否定判断 |
|
这个人 |
不是 |
小学生 |
4.准确地运用性质判断应注意哪些问题
⑴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否则判断就不完整。例如:所有的人都认同。(缺谓项);通过学习进步很快。(缺主项)
⑵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否则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状况,容易造成误解。例如:中学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主谓配合不当)
⑶要准确地使用量项和联项,以保证判断的“质”和“量”都准确无误。例如:所有的金属都是固体。(断定过量)
⑷误用多重否定。例如:没有谁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国家不安定。
【特别提醒】全称判断、特称判断量项不能省略;单称判断的量项一般省略。
㈡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1.含义: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
2.构成: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
①关系者项:表示关系承担者,按出现顺序称第一、第二…对于不同关系者项来说,谁在前、谁在后,会影响关系判断的性质。
②关系项:表示关系者之间关系。
③量项:表示关系者项范围。
3.分类:事物具有多种多样的关系。“关系的性质”可分为对称性关系和传递性关系。
|
类型 |
常见的关系 |
对称性关系 |
对称关系:一对象对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另一对象对这一对象还具有那种关系 |
“同学”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两者的距离关系、“相同关系”“相等关系”“交叉关系”等 |
反对称关系:另一对象对这一对象不再具有那种关系 |
“大于关系”“小于关系”“重于关系”“少于关系”“侵略”“剥削”“在……之上”“在……之下”“在……之前” |
|
偶对称关系:另一对象对这一对象在有的情况下具有那种关系、在有的情况下不具有那种关系 |
“佩服”“认识”“尊重”“喜欢”“赞美”“信任”“志愿”“帮助”等关系 |
|
传递性关系 |
传递关系:一对象对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另一对象对第三个对象也具有那种关系,该对象与第三个对象之间还具有那种关系 |
“比……长(大、小、多、少、重、轻)”、“小于”、“大于”、“在……之前”、“在……之后”、“早于”“晚于”、“相等”、“平行”、“包含”“全同关系” |
反传递关系:该对象与第三个对象不再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反传递关系 |
“父亲”、“母亲”、“祖父”、“祖母”、“儿子”、“孙子”“矛盾关系” |
|
偶传递关系:该对象与第三个对象在有的情况下具有那种关系、在有的情况下不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偶传递关系 |
“喜欢”、“赞同”、“信任”“朋友”“同事”“同学”“交叉关系”“反对关系” |
4.意义
(1)认识事物,只有既弄清对象的性质,又了解对象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对象有较为全面的把握。
(2)在社会生活中,弄清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对我们认清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明确自己的职责,更好地履行应尽的义务、维护合法的权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㈠复合判断及其种类
1.运用复合判断的必要性:认识对象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仅仅依靠简单判断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对象的情况。这就需要运用复合判断。
2.复合判断
⑴含义:复合判断是其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
⑵组成:由联结词和支判断两部分组成。
①组成复合判断的判断,称为支判断。
②联结支判断的词项叫作联结词。
⑶种类:根据断定情况的不同,复合判断分为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等多个种类。
㈡正确运用联言判断
1.含义: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
2.联言判断的逻辑结构:联言判断由联言支和联结项两个部分组成。一个联言判断至少包含两个联言支。
⑴联言支:组成联言判断的支判断叫作联言支。
⑵联结项:用来联结联言支的词项,叫作联言判断的联结项
⑶常用连接项:
“并且”“既……又……”“不但……而且……”“也” “虽然……但是……”“不是……而是……”
“接着” “一方面……另一方面……”“然后”“于是便” “不仅不……反而……”“尚且……何况……”
“尽管……可能……”“然而”“而”“且”
【特别提醒】联言判断的语言形式有并列复句、递进复句、转折复句等。在日常语言表达中,联言判断的联结项有时可以省略。 例如:“此商品价廉物美。”“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联言判断的逻辑性质:当且仅当,组成它的各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它要求各个联言支的断定都要与实际相符合。
【联言判断真假值口诀】一假即假,全真才真。
【特别提醒】联言判断不仅要求联言支同真,而且要求联言支之间有联系,不能割裂,否则,就无实际意义。
例如,“孔子是春秋时代人,并且光沿直线传播”。
这个联言判断的联言支虽然都真,但是该联言判断没有什么真实有效性,即没有实际意义。
4.正确运用联言判断的意义:有助于人们将认识对象的多种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考虑,多方面地分析和把握事物的情况,从而使思考更加周密、判断更为恰当。
㈢正确运用选言判断
1.选言判断的含义:是断定对象可能情况的判断。
2.选言判断的逻辑结构:由选言支和联结项组成。
⑴选言支:组成选言判断的支判断。
⑵选言判断的联结项:联结选言支的词项。
【特别提醒】在日常语言的表达中,选言判断的联结项一般不能省略。
3.种类:依据选言判断对选言支之间关系的断定情况,选言判断分为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
⑴相容选言判断
①逻辑性质:一个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
【相容选言判断真假值口诀】一真即真,全假才假。
②常用联结项:“或者”“或者……或者……”“是……还是……”“也许……也许……”
⑵不相容选言判断
①逻辑性质: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有而且只能有一个是真的。
【相容选言判断真假值口诀】有且只有一真才真,多真为假,全假也假。
②常用联结项:“要么……要么……”“不是……就是……”“或者……或者……(二者不可兼得)”
4.正确运用选言判断的意义:正确运用选言判断,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表达关于对象的各种可能的情况,而且能够明确解决问题的范围和途径。
5.正确运用选言判断应注意的问题:
①要根据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应该使用相容还是不相容选言判断,不能误用;
②要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尽量把对象的可能情况都揭示出来,不要遗漏了有选择价值的可能情况。
【知识整合】比较分析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
|
相容选言判断 |
不相容选言判断 |
含义 |
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同时存在 |
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只能有一种存在,不能有两种和两种以上的情况并存 |
常用联结项 |
“或者”“或者……或者……” “是……还是……” “也许……也许……” |
“要么……要么……”“不是……就是……” “或是……或是……二者必居其一”等 |
真假值 |
选言支中有一个是真的或都是真的,则为真;选言支都是假的,则为假 【一真即真,全假才假】 |
有且只有一个选言支为真时,该选言判断为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言支为真,或都是假的,则为假 【有且只有一真才真,多真为假,全假也假】 |
㈣正确运用假言判断
1.条件关系:某一情况的发生会促使另一情况的发生;某一情况不发生,会导致另一情况不发生。事物情况之间的这种关系,就是条件关系。
2.假言判断
⑴含义:断定事物某情况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的判断。假言判断又叫条件判断。(假言判断是有条件地断定某个事物情况的存在。)
⑵组成:一个假言判断由表示条件关系的两个支判断和假言联结项组成。(前件、后件和假言联结项)
①前件:表示条件的判断叫作假言判断的前件,
②后件:表示依赖这一条件而成立的判断叫作假言判断的后件。
⑶种类: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①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含义 |
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条件关系的判断 |
逻辑性质 |
如果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必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充分条件。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真假值口诀】有前必有后,无前后不定,有前无后必假。 |
常用联结项 |
“如果……那么……” “倘若……则……” “只要……就……” “一旦……就……” “当……便……” “要是……就……” “假使……那么……” |
②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含义 |
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必要条件关系的判断 |
逻辑性质 |
必要条件是产生某种事物情况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果没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一定没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必要条件。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真假值口诀】无前必无后,有前后不定,无前有后必假。 |
常用联结项 |
“只有……才……” “必须……才……” “除非……才……”“除非……才……” “……才……” “没有……就没有……” |
③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含义 |
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必要条件关系的判断 |
逻辑性质 |
有了这种情况,必将产生某种情况;没有这种情况,必不产生该种情况。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真假值口诀】有前必有后,无前必无后,前后不一致必假。 |
常用联结项 |
“……当且仅当……才……” “只有并且只有……才……” “……当且仅当……” “如果……就……并且如果不……就不……” |
3.假言判断的真假值特征(逻辑性质特征):
⑴假言判断的真假不取决于前件、后件本身的真假,而取决于判断所揭示的事物之间条件关系能否成立。
⑵有时前件和后件都是假的,但事物情况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条件关系,这样的判断仍然可以是真的。
【知识拓展】假言判断真假值
(1)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性质
①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形式:如果p,那么q。
②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值表:
p |
q |
如果p,那么q |
真 |
真 |
真 |
真 |
假 |
假 |
假 |
真 |
真 |
假 |
假 |
真 |
只断定一个判断前件是真的,后件也是真的。 (不断定前件是假的时,后件怎么样)
例如: 如果明天下雨,我就不去。
(2)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性质
①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形式:只有p,才q。
②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值表:
p |
q |
只有p,才q |
真 |
真 |
真 |
真 |
假 |
真 |
假 |
真 |
假 |
假 |
假 |
真 |
只断定一个判断前件是假的,后件也是假的。 (不断定前件是真的时,后件怎么样)
例如:只有陈某去过作案现场 ,他才是本案作案人。
(3)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性质
①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形式:当且仅当p,则q。
②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值表:
p |
q |
当且仅有p,则q |
真 |
真 |
真 |
真 |
假 |
假 |
假 |
真 |
假 |
假 |
假 |
真 |
断定一个判断前件是真的,后件也是真的;前件是假的,后件也是假的。
例如:当且仅当被告人犯罪的证据充分确实,则可认定该被告人有罪。
4.正确运用假言判断的要求:
⑴掌握假言判断前件和后件所揭示的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关系,是我们正确运用假言判断的前提。
⑵对于不具有必然联系的事物情况,不能强加条件关系
例如:有人说“不说假话,办不了大事。”主观臆造联系
⑶要注意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的区别,准确使用假言判断的不同联结项。
5.判断的重要性:
⑴判断是由概念构成的,又是构成推理的基本要素。
⑵没有判断,就不能明确概念,没有判断,也不能进行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