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与法治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教学设计)

时间:2023-02-03 10:14:41   作者:甘霖   来源:   阅读:79   评论:0
内容摘要: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必备知识: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关键能力:通过对课本的梳理,掌握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通过课本的学习,了解当时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分析梳理知识,掌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必备知识: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关键能力:通过对课本的梳理,掌握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通过课本的学习,了解当时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分析梳理知识,掌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救中国的。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 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没有中国共产党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科学精神: 评析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科学认识各种政治力量的作用,深刻体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结论。

公共参与: 通过课前查阅资料和课堂学习增强学生对党的初心和使命的理解,升华对党的认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教学重点

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及历史任务。

教学

如何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讲授法和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全书知识体系,让学生先总体了解整本教材所学内容;展示第一单元的知识框架,让学生明确第一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为什么及怎样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播放视频《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二、新课讲授

议题一: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

议学情境:播放视频《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议学任务:我国为什么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请结合视频和课本分析原因。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1、基本国情:

1)是什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形式上是独立自主的国家,实际上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都收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

半封建: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不断发展。

2)形成:

①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曾长期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但是,17世纪中叶以后,西方一些国家先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实现近代化机器大生产。当时的清政府对内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对外采取闭关锁国攻策,中国社会发展几乎陷入停滞状态。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清王朝由盛而衰的颓势日益加深,政治腐败,军备废弛,财政拮据,社会动荡,危机四伏。

②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用坚船利炮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西方其他列强也接踵而至,先后发动第二次鸦片故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西方列强强边清王朝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并一步一步地控制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

③帝国主义的入侵打断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正常进程。

3)地位和作用:

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是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依据。

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近代中国有多重矛盾,它们相互交织。

议学情境: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教学设计) 图1 

议学任务:此时改变中国社会现状最急需解决的矛盾是什么?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2、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3、历史任务:

1)决定因素: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2)内容: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议题二: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议学情境:

自从一八四〇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播放视频《中国近代史,一路走来不容易》。

议学任务:结合视频和所学知识,说说近代中国先后有哪些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他们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出现的三种建国方案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教学设计) 图2 

议题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议学情境:播放视频《建党伟业》片段。

议学任务:结合视频谈谈中国共产党最后是怎么改变中国,再造河山的?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教学设计) 图3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1. 新民主主义革命:

1)胜利: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胜利的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1)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从此,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2)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3.历史真理: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斗争经验的历史总结,是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共同确认的历史真理。

【课堂总结】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教学设计) 图4 

【随堂训练】

1.高中生小赵参观了中国国家博物馆,通过文物了解到从1840年至1949年这100多年的历史。根据他参观的内容,他可能会产生的感悟有(   )

①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矛盾

②近代中国的历史既是一部屈辱的历史也是一部抗争的历史

③近代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是外国入侵

④社会主义中国的建立让人民群众看到了中国的出路和希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国各种政治力量对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所进行的斗争,存在根本性的弱点。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没有认识到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B.没有认清革命的目的和对象,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打击真正的敌人

C.没有正确思想的指导

D.封闭守旧,没有学习西方先进经验

3. 10月1日,中学生小王在父母的带领下参观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复兴之路”展厅里他看到了中国近代的2 300多件实物、文献、图片、图表、模型、绘画、雕塑、模拟景观等展品,这些展品展现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100多年的历史。根据小王参观的内容,他可能会产生的感受有(  )

①近代中国的历史既是一部屈辱的历史也是一部抗争的历史 

②西方列强的入侵是导致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 

③中国资产阶级未对国家进步作出实质性贡献 

④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探究近代中国社会,不能不了解近代中国国情、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下列对近代中国国情、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近代中国的多重矛盾决定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

B.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C.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近代中国的多重矛盾

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近代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唯一主要矛盾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自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境地,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无数仁人志士以百折不挠的精神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做了各种尝试,但始终未能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民族复兴有了主心骨。我们党始终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经过28年浴血奋战,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亿万人民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事实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理解。

答案:CBAB

5.①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国社会各阶层、各阶级对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所进行的斗争,存在两个根本性弱点,未能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②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斗争经验的历史总结,是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共同确认的历史真理。

 

该文章所属专题:试题

标签:人民  设计  中华  各种  教学  
相关评论
站长QQ:785526108    站长电话:15605432982    微信:ganlinzhiguan88  鲁ICP备20210263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