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

(10)全面依法治国——【配套新教材】2023届高考一轮复习基础知识甄选手账

时间:2022-06-28 11:06:25   作者:甘霖   来源:   阅读:119   评论:0
内容摘要:(10)全面依法治国1.西方法治历史(1)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思想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开始了关于法治国家的思考。(2)古罗马时期罗马帝国制定了比较完备的法律。(3)中世纪时期英国形成发达的普通法系,制定《自由大宪章》用法律限制王权。(4)文艺复兴之后以美国宪法、法国民法典为代表......

10全面依法治国 

1. 西方法治历史

(1)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思想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开始了关于法治国家的思考。

(2)古罗马时期罗马帝国制定了比较完备的法律。

(3)中世纪时期英国形成发达的普通法系,制定《自由大宪章》用法律限制王权。

(4)文艺复兴之后以美国宪法、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一大批重要法律得以颁布。

2.中国法治历史

时间

状况

春秋战国时期

开始制定成文法

西汉时期

强调礼法结合

唐朝时期

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

鸦片战争后

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最终归于失败

19世纪

中期开始

西方法律文化在列强的武力和殖民政策支持下向东亚扩展和传播,传统的中华法系开始解体,以中国为首的东亚诸国法进入近代的变革期

3.世界五大法系

(1)中华法系、欧洲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印度法系,其中中华法系和印度法系已经解体。

(2)中华法系开始形成于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到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618年)成熟。最初的国家与法产生于夏朝,以后经商朝到西周时期逐渐完备。中华法系的特点有:第一,法律以君主意志为主。第二,礼教是法律的最高原则。第三,刑法发达,民法薄弱。第四,行政司法合一。

4.法的作用

(1)明示作用:主要是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告知人们,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违法者将要受到怎样的制裁等。这一作用主要是通过立法和普法工作来实现的。

(2)矫正作用:主要是通过法律的强制执行力来机械地校正社会行为中所出现的一些偏离了法律轨道的不法行为,使之回归到正常的法律轨道。像法律所针对的一些触犯了法律的违法犯罪分子所进行的强制性的法律改造,使之违法行为得到了强制性的矫正。

(3)预防作用:主要是通过法律的明示作用和执法的效力以及对违法行为进行惩治力度的大小来实现的。

(4)最终作用:就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与利益。

5.我国当代的法的性质

(1)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

(2)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6.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1)原因

①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

②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

③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2)成就

①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

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利、确保国家权力正确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

②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执法

司法

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保证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行政

机关

行政机关不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严格规范文明执法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推进

司法

机关

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

③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真实

在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同时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我国将人权保障贯穿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广泛

中国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分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权利

④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

共同

实践

这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实践

古今

中外

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正在民主与法治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努力开创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

7.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的不同

 

依法执政

依法行政

含义

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规范化,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保障党领导人民有效治国理政

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其权力依法处理国家各种事务

范围

涵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法制改革等内容

只涉及执法的要求

主体

执政党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人员

内容

依法执政的“政”则为政权之“政”即组织和领导国家政权它要求执政党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依法行政的“政”应为政务之“政”即国家权力部门赋予的行政工作依法行政要求的是各级行政机关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履行其应负的行政职责

原则

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8.法治原因

(1)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2)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9.法治目标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②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①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②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③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④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0.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

(2)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1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①原因: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②要求: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①原因: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要求: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①原因: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②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①原因: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②要求a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b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c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

12.坚持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

(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2)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全面依法治国才能有可靠的政治保证。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用法律手段实现和保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障。

13.坚持依法治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1)法治建设要为了人民。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将事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尽可能纳入法律调整范围,转化为能够充分反映民意并为大多数人接受的法律规则,让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要把人民作为衡量法治建设水平和能力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畅通社会监督渠道,把法律监督工作真正置于人民群众监督评判之下。

(2)法治建设要依靠人民。要创新公众参与立法的方式,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3)法治建设要造福人民。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

(4)法治建设要保护人民。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定不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让公平正义之光普照每一个人。

14.法治与德治

(1)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突出方面,就是更好地发挥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在治国理政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使法治和德治在价值取向和导向上相向而行,使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遵循一样的价值观标准。

(2)有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就有了明确一致的价值观基础;有了法律法规的支撑,道德建设就有了强有力的制度性保障。

15.法治国家的内涵: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在现代社会,法治国家意味着国家权力依法行使,国家各项工作依法开展。

16.法治国家的要求

(1)坚持宪法法律至上

①宪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内容,即宪法法律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

②法律是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出来的,反映了民众的意愿,符合民众的利益,体现了社会共同理想和信念,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遵从。

(2)坚持良法之治

原因

只有良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民众的认同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法律的效力

标准

一方面良法应内容合理在制定过程中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符合社会和人民的需要,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另一方面,良法应体系完备、规范系统、类别齐全、协调统一,能够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要求

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方可制定出良法良法之下才有法治国家

(3)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

①公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是法治的主要功能。

②在法治国家,公民的权利和尊严应得到法律的确认,并通过执法和司法加以保障。

 (4)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

①国家的各项权力,都必须在法律之下运行。

②为了规范权力的运行,就需要通过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17.法律的实施环节

遵守法律即守法

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去从事各种事务和行为的活动

执行法律即执法

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执行法律的活动

适用法律即司法

国家司法机关依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法律监督

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依法所进行的监察和督促

18.建设法治国家的内涵: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19.建设法治国家的条件:既需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更需要法律的严格实施。

20. 建设法治国家的要求

推进宪法实施

原因

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要求

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

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原因

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

要求

在宪法之下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法律制度形成一个部门齐全、层次分明、结构协调、体例科学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国家治理有法可依

完善法律实施机制

要求

已经制定的法律需要得到有效实施

政府部门依法履行法定职责为社会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

社会公众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司法机关严格公正司法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定分止争惩罚犯罪化解矛盾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21. 建设法治国家的意义

(1)权力:能够有效规范权力运行。

(2)权益: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3)治理:能够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4)治安:实现长治久安。

22.职能科学的政府

(1)客体:政府不能什么都管,也不能该管的不管。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都是法治政府必须承担的基本职能。

(2)主体:政府部门之间、上下级政府之间关系的配置必须科学合理。

23.权责法定的政府

(1)原因:如果政府权力没有严格的法律界定,就会出现权力行使的错位、缺位和越位等现象。

(2)要求:需要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

[思考] 如何理解“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作用?

提示:法无授权不可为,有利于防止权力错位、越位;法定职责必须为,有利于防止权力缺位。

24.执法严明的政府

(1)要求:执法严明重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求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和方式从事执法活动。

(2)原因:只有执法严明,才能保证政府有效履行职能,服务社会公众,确保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25.公开公正的政府

(1)要求: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公正执法要求将公平正义作为政务诚信的基本准则,将其贯彻于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各个领域。

(2)原因:通过公开公正执法,能够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26.廉洁高效的政府

(1)廉洁:政府必须清廉,不得利用公权力谋求私人或团体利益。

(2)高效:政府必须高效运行,通过优化流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和水平。

27.守法诚信的政府

(1)守法:政府要带头遵守法律,严格依法办事。

(2)诚信:做到诚实守信,不能朝令夕改、言而无信。要建立健全守信践诺机制,准确记录并客观评价各级人民政府和公务员对职权范围内行政事项以及行政服务质量承诺、期限承诺和保障承诺的履行情况。

28.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

(1)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让政府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确保行政权在法治框架内运行。

(2)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

(3)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4)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

(5)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

(6)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7)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8)全面提高政府工作人员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

29.建设法治政府的意义

(1)善政:能够督促政府更好地行使权力,积极履行职责,提高行政服务水平,实现善政。

(2)关系:能够更好地促进政府和公民、社会组织的沟通,形成互信互助的新型关系。

30.建设法治政府的原则与标准

(1)基本原则:建设法治政府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简政放权,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实行法治政府建设与创新政府、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相结合。

(2)衡量标准:政府职能依法全面履行,依法行政制度体系完备,行政决策科学民主合法,宪法法律严格公正实施,行政权力规范透明运行,人民权益切实有效保障,依法行政能力普遍提高。

31.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

 

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

依法行政

区别

含义

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它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党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由法律授予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

主体

广大人民群众

中国共产党

政府

联系

依法行政和依法执政都是依法治国的要求。党的领导和依法执政是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保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是党领导人民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环节和依法执政的关键

32.法治社会的内涵:法律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

33.法治社会的原因

(1)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法治社会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建设信仰法治、公平正义、保障权利、守法诚信、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举措。

34.法治社会的内容

信法

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

守法

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

用法

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5.全社会信仰法治的条件

(1)立良法。良法必须紧扣本国实际,否则立法就是无本之木。

(2)正司法。公正是司法的灵魂,也是培育国人法律信仰的关键。有了良法,司法不公,法律信仰只能是纸上谈兵;没有良法,即使司法公正,法律信仰亦是墙上芦苇。

(3)严执法。严格执法是政府取信于民的重要保证,不仅事关政府的光辉形象,而且关乎民众法律信仰的形成。

(4)重守法。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普法教育,让普通百姓在知法懂法的基础上守法。

36.建设法治社会的要求

(1)“唯奉法者强,唯明法者进。”必须认识到,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治社会,无法外之地,无法外之人,无法外之权,任何人都不能为所欲为,无论是维护权益,还是表达诉求,都必须在法治轨道上进行,任何逾越法律底线的行为,必将受到法律制裁。只有遵循法治理念,捍卫法律尊严,维护法律权威,为全社会立“明规则”、破“潜规则”,才能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更有力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人民的内心里。” 法国思想家卢梭的这句警言诠释了“使法必行之法”在于人心的道理。人民权利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法治的真谛,在于全体人民的真诚信仰和忠实践行。我们要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担当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让遵法守纪者扬眉吐气,让违法失德者寸步难行,共筑法治中国的精神大厦。

37.建设法治社会的意义

(1)有利于实现民主政治。法治与民主具有天然的联系,法治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证。建设法治政府可以调和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冲突,从体制、机制、程序上规范民主、发展民主、保障民主,实现民主政治。

(2)有利于促进法制完备。法制完备首先是形式意义上的完备,即法律制度的类别齐全、规范系统、内在统一;其次是实质意义上的完备,即法律制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公平正义的价值需求。

(3)有利于严格公正司法。司法人员自觉用公正理念指导司法工作,维护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树立司法权威,发扬司法民主,实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4)有利于社会文明进步。法治作为文明的制度形态和秩序形态,不仅是文明丰富内涵的集中体现,也是文明成果的显著标志。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建设法治政府,就是建设文明社会。

38.建设法治社会过程:建设法治社会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进行全方位、长期性的努力。

39.建设法治社会要求

(1)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①原因: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②要求:必须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2)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①主客体: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②多规范: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3)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①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健全司法救助体系。

②落实: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

(4)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①法治: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引导和支持人们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

②机制: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40.建设法治社会意义

(1)法律:能够更好地形成全社会学法、信法、用法的氛围。

(2)秩序: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

(3)利益: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

41.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者的关系

(1)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辅相成。其中,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是法治国家的主体,法治社会是法治国家的基础,三者共同构成全面依法治国的三根支柱,缺少任何一个方面,全面依法治国工作布局就不完整,总目标就无法实现。

(2)建设法治国家是基本治国方略,建设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建设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建设法治社会是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

41.科学立法的内涵: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法律的质量。

42.科学立法的标准

(1)科学立法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障人民各项权利。立法要符合我国的政治制度和历史传统,要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相适应,制定出适合中国的良法。

(2)科学立法符合国情和实际。要立良善之法,立管用之法,完善立法体制机制,使每项立法都能科学合理地规范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规范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使法律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3)立法必须遵循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立法工作规律,遵循立法程序,注重立法技术,努力实现立法过程的科学化。要明确划分不同法律关系的调整对象和界限,形成符合国家发展目标的法律体系。

43.我国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

机关

权限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修改宪法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全国人大常委会

制定和修改其他法律

国务院

制定行政法规

国务院相关部门

制定部门规章

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及其常委会

制定地方性法规

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

制定地方政府规章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44.立法机关与有立法权的机关

(1)我国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2)在我国,享有立法权的机关有

国家权力机关系统(人大和人大常委会):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及常委会。

国家行政机关系统(政府及政府下设机构):国务院、国务院各部委、央行、审计署、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国务院直属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除此之外,其他国家机关都不享有立法权。

(3)享有立法权的机关,享有的权限大小不同,所立法律法规名称不同,法律法规的效力也不同。

(4)享有立法权,未必能称为立法机关

①只有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才有完全自主的立法权,其他国家机关的立法活动必须依照宪法和全国人大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或者根据授权,属于从属性的不完全的立法活动,所以,只有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才可以称为立法机关。

②各级政府是行政机关、执行机关,地方人大和人大常委会的主要职责是落实国家各项法律法规,他们的主要职责都不是立法,只有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主要职责是立法。所以,只有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才能称为立法机关。

③只有制定“法律”的机关才能叫作立法机关,那些制定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规章的国家机关只享有一定的立法权,而不能称为立法机关。

(5)下放立法权的原因

①在我国,由于大多数法律都规定的比较宽泛,缺少操作性,所以,绝大多数法律都需要国务院及其部委制定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②中国地区差异较大,尤其是少数民族自治地方享有了较多的权力,可以制定较多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③在我国的立法体系中,国务院和地方分享了更多的立法权限,甚至出现了没有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法律就无法得到贯彻落实的情况。

45.推进科学立法要求

1)要做到依法立法

①内涵:在法治的轨道上制定合法有效的规范性文件。

②依据:在我国,宪法和立法法是国家机关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

③要求: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都应当按照法定职权、依据法定程序开展立法工作。

2)要充分发扬民主

①必须坚持民主立法,广开言路,集思广益。

②要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开展立法协商,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3)要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应在立法中客观地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并加以合理的确认和保护,做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相对应。

4)要合理设定权力与责任:立法还要科学合理地配置权力与责任,根据国家治理需求,授予国家机关必要的权力,并对其加以制约,明确权力行使不当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46.严格执法的内涵: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严格依法办事。

47.严格执法的主体:在法律实施体系中,行政机关是执法的最重要主体。行政机关要带头严格执法,依法全面履行职能。

48.严格执法的意义

法律

有助于捍卫法律的权威和尊严。政府必须带头严格执法才能带动全社会尊崇和敬畏法律

社会

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政府只有坚持严格执法惩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群众正当权益才能彰显公平伸张正义

政府

有助于推进建设法治政府。各级政府能否切实做到严格执法体现国家法治文明程度关系法治中国建设成效。只有不断推进各级政府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才能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任务和目标

49. 推进严格执法

1)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①综述: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②分述: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

2)坚持规范执法

①前提:严密的执法程序是规范执法的重要前提,也是执法公开公正的重要保障。

②要求:要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明确具体操作流程,重点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执法行为。

3)坚持公正执法

①含义:行政执法要坚持公正,同等情况平等对待,不同情况差别对待。

②要求a合法裁量:要恰当地行使自由裁量权,不得违背法律的精神和原则。b提高信度:要有效杜绝执法不公、随意执法,不断提升执法机关的公信力。

4)坚持文明执法:执法部门要改进执法方式,做到语言、行为规范,融法、理、情于一体,坚持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争取当事人的理解和支持,力求实现执法效果最大化。

50.我国政府职能的基本内容

(1)政治职能:军事保卫职能,外交职能,治安职能,民主政治建设职能。

(2)经济职能:宏观调控职能,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职能,市场监管职能。

(3)文化职能:发展科学技术的职能,发展教育的职能,发展文化事业的职能,发展卫生体育的职能。

(4)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的职能,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职能,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的职能,提高人口质量,实行计划生育的职能。

51.严格、规范、公正与文明执法

 

特点

要求

严格

执法

严格是执法的基本要求

严格就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在执法工作中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规范

执法

规范是执法行为准则

执法的程序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执法做到实体与程序并重

公正

执法

公正是执法价值取向

对执法者来说就是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文明

执法

文明是执法职业素养

文明是指执法者文明的形象是对人的一种态度执法要有礼有节

联系

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52.内涵: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和体现公平正义。

53.要求:具体就法院的审判而言,公正司法既要求法院的审判过程做到平等和正当,也要求法院的审判结果体现公平和正义。

54.作用: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55.内容

司法的程序要公正

含义

程序的公正意味着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司法过程严格依据诉讼法进行

意义

通过程序公正可以最大化实现结果公正有效保护公民的程序权利,从而使得审判结果可以更好地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尊重

司法的结果要公正

含义

结果的公正意味着法律适用准确、案件事实清楚、裁判结果合法合理

原因

只有结果公正才能有效解决案件纠纷惩罚违法者救济受害者

实现

法律的公平正义正是通过一个又一个公正的判决而得以实现的

56.推进公正司法

1)独立:必须确保审判权和检察权依法独立行使

①党政支持: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

②不得干预:任何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都不得让司法机关做违反法定职责、有碍司法公正的事情,任何司法机关都不得执行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违法干预司法活动的要求。

(2)公正: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事实认定符合客观真相、办案结果公正、办案程序公正。

(3)为民:必须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

(4)公开: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依法及时公开司法依据、程序、流程、结果和生效法律文书,杜绝暗箱操作。

(5)人权:必须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①强化制度:强化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知情权、陈述权、辩护辩论权等的制度保障。

②落实原则:健全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的法律制度。

57.落实公正司法的原则

 

地位

含义

罪刑

法定

是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其基本含义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和“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即犯罪行为的界定、种类、构成条件和刑罚处罚的种类、幅度均应当由法律加以规定对于刑法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的行为不得定罪处罚

疑罪

从无

是刑事诉讼法中确立的旨在实现司法公正和保障人权的重要制度

指在刑事诉讼中检察院对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确实、充分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 

非法

证据

排除

是促进司法公正、防范冤假错案、保障人权的一项重要规则

指在刑事诉讼中侦查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使用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凡以非法方法取得的证据均不得在刑事审判中被采纳

58.全民守法的内涵: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

59.全民守法的要求

(1)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推动全民守法,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2)全民守法要求依法行使权利。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3)全民守法要求依法履行义务

①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公民也负有相应的义务。

②只有所有的人都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才能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

(4)全民守法意味着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①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应通过合法的手段,理性维权。

②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争议、化解矛盾,不应诉诸暴力或其他违法手段。

60. 推进全民守法

1)观念: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2)行动: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3)道德: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相关评论
站长QQ:785526108    站长电话:15605432982    微信:ganlinzhiguan88  鲁ICP备20210263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