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2023届学业质量调研抽测(第一次)
高三思想政治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2年9月12日,第九届社会主义国际论坛以视频会议方式在河内(越南方、老挝方)与北京(中国方)同时举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1. 论坛以“新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理论与实践”为主题,深入探讨了“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理论问题、实践问题、国际视角”三个议题。这些问题的探索( )
A. 廓清了国际社会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认识
B. 能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发展提供参考
C. 引导国际社会更多的国家支持社会主义发展
D. 丰富并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时代内涵与价值
2. 与会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新时代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科学社会主义正在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是“中流砥柱”,在于( )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可比拟的制度优势
②中国发展理念、道路、模式影响力显著增强
③中国正成为当今世界格局演变的主要推动力量
④中国是世界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最为彻底的国家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1. B 2. A
【解析】
【1题详解】
AC:材料中指出第九届社会主义国际论坛以视频会议方式在河内举行,大会深入探讨了“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理论问题、实践问题、国际视角”三个议题,这强调的是怎样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而不是强调国际社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及态度,故AC不选。
B:材料中指出第九届社会主义国际论坛召开,通过研讨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来引导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故B正确。
D: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通过本次论坛的召开,来推动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的发展,未强调科学社会主义的时代内涵与价值,故D不选。
故本题选B。
【2题详解】
①②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无可比拟的制度优势,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中国发展理念、道路、模式影响力显著增强,中国正成为当今世界格局演变的主要推动力量,故①②③正确。
④:题干设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重要,本题肢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故④不选。
故本题选A。
山一程,水一程,共同富裕乡村“行山东济南章丘区力改“大国小农”局面,勇 探乡村振兴新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3. 章丘有效整合土地、资金、劳力、房屋等农村闲散、闲置资源,实行农业特产、乡村旅游等五大合作社的股份制运作,并把可量化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拥有的经营性净资产折成等额股份量化到个人,实行按股共有。这一举措( )
①将农村集体产权规范转化为农民私有产权
②用适度规模化经营提高农村资源利用效率
③是符合集体经济要求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④能有效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积极性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4. 值得一提的是,章丘在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每人享有一股基本股的基础上,科学设置基本股、农龄股、福利股等多种成员股股权,鼓励农民群众入股并获得收益,同时不允许个人持大股,更不允许个人控股。这种股权设置有利于( )
①劳动者共同劳动、平均分配
②形成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机制
③农民收入来源的渠道多元化
④初次分配中着重保护劳动所得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5. 乡村的现代化既是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也是农民生活的现代化和乡村风尚文明化。章丘坚持全域一体、片区突破,深入推动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与污水治理、移风易俗, 协调打造美丽乡村,获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章丘建设示范区( )
①既强调个性又抓住共性
②既立足理念又把握条件
③既认清事物又改造规律
④既注重物质又重视精神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3. D 4. C 5. B
【解析】
【3题详解】
①:根据教材可知,农村经济形式属于集体有所有,题肢中“转化为农民私有产权”说法错误,故①不选。
②:材料中指出章丘整合本地资源推进规模化经营,通用适度规模化经营提高农村资源利用效率,故②正确。
③:这一举措应是有利于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③错误。
④:材料中实行农业特产、乡村旅游等五大合作社的股份制运作,能有效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积极性,④正确。
故本题选D。
【4题详解】
①:材料中指出章丘科学设置基本股、农龄股等多种成员股份,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但“平均分配”说法错误,故①不选。
②③:材料中指出“章丘在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每人享有一股基本股的基础上,科学设置基本股、农龄股、福利股等多种成员股股权,鼓励农民群众入股并获得收益”这有利于使农民收入来源多元化,形成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机制,故②③正确。
④:材料中章丘科学设置的农龄股、福利股不属于劳动性收入,故④不选。
故本题选C。
【5题详解】
①④:材料中指出章丘坚持经济发展的同时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章丘建设示范区既注重物质又重视精神,既强调个性又抓住共性,故①④正确。
②: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而不是要立足理念,故②不选。
③: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故③不选。
故本题选B。
乘“云”而上,借“数”转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6. 贵州贵阳着力构造数字经济全产业链,建制度、定规则、育生态,以促进工业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吸引电子信息制造、数据分析等企业聚集,成为全世界聚集超大型数据中心最多的地区之一。对于贵阳发挥数字经济作用,下列推导正确的是( )
①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
②发挥政府建制定规的经济职能
③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
④数字企业与实体企业实现市场聚集
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
A. ③—①—②—⑤ B. ②—①—④—⑤ C. ③—④—①—⑤ D. ②—③—⑤—①
7. 贵州充分利用“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关键节点地位,积极推动外贸数字化转型。一是用数字商贸平台,实现“黔货出山”;二是重点引导外资投向数字、健康、节能等产业。贵州推动外贸数字化转型,能( )
①联动西南辐射全国,形成贵州为核心的经贸态势
②放宽市场准入,创新贵州对外投资融资方式
③更好发挥贵州比较优势,积极汇入经济全球化
④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凸显贵州对外开放地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6. B 7. D
【解析】
【6题详解】
①:政府发挥经济职能的作用,引导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故①排在第二位。
②:材料中指出贵州贵阳建制定规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这就要求政府发挥经济职能的作用进行引导,故②排在第一位。
③: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贵州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模式,未提到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故③不选。
④: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实现融合发展,有利于推动数字企业与实体企业实现市场聚集,适应市场化需求,从而激发市场活力,故④排在第三位。
⑤:市场活力迸发,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故⑤排在第四位。
故本题选B。
【7题详解】
①: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贵州充分利用“一带一路”优势,积极推动外贸数字化转型,推动贵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未提到其对全国的作用,故①不选。
②:材料中指出贵州重点引导外资投向数字、健康、节能等产业,未提到对外投资,故②不选。
③④:材料中指出贵州充分利用“一带一路”优势,积极推动外贸数字化转型,推动产品走出去,吸引外资投向数字、健康、节能等产业,这表明贵州推动外贸数字化转型,能更好发挥贵州比较优势,积极汇入经济全球化,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凸显贵州对外开放地位,故③④正确。
故本题选D。
2022年9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合峰会)在乌兹别克斯坦撤马尔罕举行,与会各国签署了《撒马尔罕宣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8. 《撒马尔罕宣言》称,上合组织不针对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将从解决地区和世界性问题的共同立场出发,根据《联合国宪章》和《上合组织宪章》宗旨原则及国际法准则, 同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广泛合作。这说明,上合组织( )
①致力于维护地区的和平、安全与共同发展
②与联合国一样,是世界性政府间国际组织
③凝聚共识,实现组织内成员国多样性统一
④成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主要力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9. 自2001年诞生于上海黄浦江畔以来,上合组织顺应时代潮流,探索出一条结伴而不结盟、对话而不对抗的新型国际组织发展之路,形成了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上海精神”( )
①随着上合组织的发展不断与时俱进
②产生于成员国间的多边实践并指导实践
③是维护和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的主导因素
④规定着上合成员处理各种关系的行为表现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8. B 9. A
【解析】
【8题详解】
①③:材料中指出上合组织将从解决地区和世界性问题的共同立场出发,同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广泛合作,这说明上合组织凝聚共识,致力于维护地区的和平、安全与共同发展,实现组织内成员国多样性统一,故①③正确。
②:上海合作组织是区域性政府间国际组织,故②不选。
④:材料中强调的是上合组织致力于推动成员国间的合作,未提到全球治理,故④不选。
故本题选B。
【9题详解】
①②:材料中指出随着上海合作组织的形成与发展,“上海精神”随之出现,这表明“上海精神”产生于成员国间的多边实践并指导实践,随着上合组织的发展不断与时俱进,故①②正确。
③: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上海精神”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上海精神”是维护和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的主导因素,夸大了“上海精神”的作用,故③不选。
④:物质决定意识,“上海精神”对成员国间的行为起到导向作用,但“规定”说法错误,故④不选。
故本题选A。
2022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一行前往延安,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峥嵘岁月,宣示新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10. 习近平指出,延安革命旧址见证了我们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每次来都温故而知新,新时代我们给“窑洞对”的答案就是党的自我革命。这一答案( )
①是对1945年毛泽东同志给出的答案的辩证否定
②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梦想的必然要求
③能正确应对新形势下的执政考验与外部环境考验
④彰显了共产党人依法行政的历史自信、历史主动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1.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习近平强调,当年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吃粗粮、穿布衣,用“延安作风”打败了“西安作风”。新时代弘扬伟大延安精神最恰当的做法是( )
①坚定方向、锤炼品格
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③革故鼎新、去其糟粕
④推陈出新、取其精华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10. A 11. A
【解析】
10题详解】
①③:材料中指出加强党的自我革命,坚持推进党的自身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是对1945年毛泽东同志给出的答案的辩证否定,能正确应对新形势下的执政考验与外部环境考验,故①③正确。
②:党的自我革命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故②不选。
④:依法行政的主体是行政机关,而题干强调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故④不选。
故本题选A。
【11题详解】
①②:材料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吃粗粮、穿布衣,坚持在艰苦奋斗中进行抗争,这要求新时代弘扬伟大延安精神要坚定方向、锤炼品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故①②正确。
③④: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新时代要弘扬延安精神的做法,而“革故鼎新、去其糟粕,推陈出新、取其精华”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故③④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A。
12. 2022年8月的重庆,军民一心,不畏艰险,逆火而行,创下“最燃中国式救援”,运用预设隔离、地空配合、以火灭火等多种战法手段,以最短时间实现既定目标,树立了山火救灾的典范。“最燃中国式救援”的成功说明( )
①尊重规律的主观能动性具有无穷的力量
②需要充分正确认识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
③要改造好自然就要全面能动地掌握规律
④坚定信念能在一定情况下直接转化现实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物质决定意识,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主观能动性具有无穷的力量夸大了其作用,故①不选。
②③:材料中指出为了扑灭山火,重庆军民一心,采用多种战法手段以最短时间实现了既定目标,树立了山火救灾典范,这说明要改造好自然就要全面能动地掌握规律,需要充分正确认识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故②③正确。
④: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动的改造世界要通过实践的转化,而不能直接转化为现实,故④不选。
故本题选C。
13. 2022年11月,一批空间科学实验载荷和样品随天舟五号奔赴“天宫”,其中变重力颗粒振动实验装置将开展不同重力条件下从静态松堆积到滑坡流变规律、三维密集颗粒物质中埋置物的运动行为等研究,能为空间不同重力场下颗粒物质操作、地面地质灾害防治和工程建设等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变重力颗粒振动实验” ( )
①决定“灾害防治、工程建设”的效果
②影响地面地质灾害等自在事物的变化
③着力于对空间科学理论追求与发展
④结论与不同重力下客体的运动变化有关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变重力颗粒振动实验”作为科学实验,其得出的理论研究成果能指导人们更好的“灾害防治、工程建设”,但该实验本身并不能决定“灾害防治、工程建设”的效果,排除①。
②:“变重力颗粒振动实验”是太空科学实验,其不能直接影响地面地质灾害等自在事物的变化,而且某些地质灾害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排除②。
③:通过开展“变重力颗粒振动实验”,能为空间不同重力场下颗粒物质操作、地面地质灾害防治和工程建设等应用提供理论指导,这说明该实验着力于对空间科学理论的追求与发展,③正确。
④:变重力颗粒振动实验装置将开展不同重力条件下从静态松堆积到滑坡流变规律、三维密集颗粒 物质中埋置物的运动行为等研究,这说明“变重力颗粒振动实验”所得出的结论与不同重力下客体的运动变化有关,④正确。
故本题选D。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14. 依法治理黄河,是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不断推进黄河水资源管理,促进水环境改善的重大措施。以下依法治理举措和解读对应正确的是( )
举措 |
解读 |
①2022年10月3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黄河保护法 |
坚持科学立法,做到黄河保护有法可依,合理规范权力与责任 |
②国务院以流域为管理单元,统筹省、市、县三级联动管理,增强流域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合力 |
坚持依法执政,积极推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
③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国设立了四个跨区域集中管辖环境资源法庭,集中管辖黄河上中下流域跨省环境资源案件 |
积极推进公正司法,提高黄河治理的司法效能 |
④围绕黄河水旱灾害防御,黄河水利委员会强化宣传组织策划,启动应急机制,主动引导社会舆论,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
推进全民守法,增强主人翁意识,成为保护黄河的执法主体 |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5. 只有将我国的民主政治优势积极转化为治理效能,才能有效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实现永续发展。对这一观点分析正确的是( )
①政治优势是达到治理效能的先决条件
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比相互对立更重要
③解决矛盾就是由斗争性转化为同一性
④民主政治优势与治理效能是矛盾双方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14 B 15. B
【解析】
【14题详解】
①: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黄河保护法体现了坚持科学立法,做到黄河保护有法可依,合理规范权力与责任,①正确。
②:坚持依法执政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而国务院、监管和行政执法的主体是政府,②错误。
③: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国设立了四个跨区域集中管辖环境资源法庭,体现了法院积极推进公正司法,提高黄河治理的司法效能,③正确。
④:政府是保护黄河的执法主体,④错误。
故本题选B。
【15题详解】
①④:只有将我国的民主政治优势积极转化为治理效能,才能有效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实现永续发展,这表明民主政治优势与治理效能是矛盾双方,政治优势是达到治理效能的先决条件,①④正确。
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系,斗争性寓于同一性,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不能说谁比谁更重要,②错误。
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但斗争性和同一性不能转化,③错误。
故本题选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面对新冠疫情形势,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因时因势,出台优化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二十条”,再到“新十条”,为逐步有序实现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创造条件。2022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新疆、西藏、广东、重庆等多个省(市)、自治区疫情面临严峻形势,全国高风险区较多。有专家根据疫情调控力度P(0-1,1意味着静默不活动,0全部放开)与病毒传染力R(2-8,值越高传染性越强)两个指标变化,调研对某地区经济产生的影响,得到这样一个模型,如下表。
调控力 度 P(%) |
经济下行幅度(%) |
|||
R=2 |
R=4 |
R=6 |
R=8 |
|
0 |
0 |
0 |
0 |
0 |
10 |
-3.2 |
-2.1 |
-1.4 |
-0.9 |
20 |
-6.4 |
-4.7 |
-3.2 |
-23 |
30 |
-9.6 |
-8.0 |
-5.4 |
-4.0 |
40 |
-12.8 |
-12.5 |
-8.2 |
-6.2 |
50 |
-0.1 |
-16.6 |
-12.0 |
-9.1 |
60 |
0 |
-20.0 |
-23.3 |
-13.4 |
70 |
0 |
-23.3 |
-23.4 |
-21.0 |
80 |
0 |
-0.2 |
-26.8 |
-26.9 |
90 |
0 |
0 |
-0.2 |
-0.2 |
100 |
0 |
0 |
0 |
0 |
(1)一般情况下,经济下行幅度=调控力度×时间。根据该表,简要说明R、P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有人根据这一模型认为,基于当前新冠病毒演化趋势,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可以采取较低调控力度方式进行。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相关知识予以评析。
稳中求进,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找准合适的平衡点,是三年来中国应对疫情大考的实践经验。党和国家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走小步不停步,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方案和诊疗方案,加强资源力量统筹,分类施策,“战 疫情”不误“保春耕”、“精准防”确保“不断链”,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积极为企 业减负纾困,畅通产业链,最大程度上释放经济社会活力。
(3)结合材料,分析“不断找准合适的平衡点”的哲学依据。
【答案】(1)示例 1:动态角度:辨明病毒传染力 R,采取精准的调控力度 P,才能有效减轻经济下行影响,进而促进经济回稳向好。
示例 2:静态角度:不同的病毒传染力 R,不同的调控力度 P,对经济恢复、稳住和发展的作有所不同。
(2)针对新冠病毒演化趋势应采取科学精准防控,这并非是要降低调控力度,经济增长应因时因势相机调控、定向调控。科学精准防控下实现经济企稳回升,一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
(3)坚持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科学精准防控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扎实基础。防控过程中,既要坚持正确理论指导,从实际出发,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疫情程度采取有效措施,又要坚持发展观点,注重量变质变统一,抓好疫情防控的各种节点,及时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
【解析】
【分析】背景素材:新冠疫情
考点考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有关知识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述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小问1详解】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需要根据该表,简要说明R、P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着重考查学生信息提取和描述事物的能力。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根据表格和经济下行幅度=调控力度×时间→可从动态和静态两方面理解,辨明病毒传染力 R,采取精准的调控力度 P,才能有效减轻经济下行影响,进而促进经济回稳向好。根据表格内容提取其关键信息,找到对经济的作用即可。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小问2详解】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属于评析题,需要运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关知识评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可以采取较低调控力度方式进行”。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根据表格信息及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因时因势,出台优化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二十条”,再到“新十条”→可联系对新冠病毒演化趋势应采取科学精准防控,这并非是要降低调控力度,同时要坚持做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小问3详解】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需要分析“不断找准合适的平衡点”的哲学依据。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找准合适的平衡点,“战疫情”不误“保春耕”、“精准防”确保“不断链”→可联系坚持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
关键词②:走小步不停步→可联系教材知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关键词③: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方案和诊疗方案,加强资源力量统筹,分类施策→可联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发祥于浙江台州天台山的和合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精髓之一,强调责任、奉献与合作。《论语》有“礼之用,和为贵”之语,强调治国处事、礼仪制度,要以“和”为价值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合文化展现出时代意义。
材料一 2022年8月31日,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中共二十大报告征求意见稿 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对各界人士通过考察调研得出很多有价值的成果进行认真研究和吸纳。
材料二 河北迁安市大崔庄镇下金山院村探索村级议事协商新机制。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搭建“党群议事角”说事议事平台,镇政府人员、村“两委”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常 常围坐在一起,大到市里镇里大家关心的重要政策、行政管理事务的制定和落实、村 里建设的产业项目,小到邻里的家长里短,人人坦诚建言、献计献策。与此类似的“红色议事厅”“民主恳谈会”“群英断是非”等协商机制在全国各地比比皆是。
(1)协商致“和合”,充分发扬协商民主才能画好新时代最大同心圆。结合材料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材料三 人权的普遍性无论如何都会允许保障那些权利的具体方式存在巨大差异。许多国家的政府已经使得满足其公民基本权利要求的福利计划得以落实。当然,区域性团体可能缺乏满足其成员需要的资源,(因此,)在真实的世界当中对于基本权利的保障却不能只留待地区或国家层次的政府来完成。
——[加拿大]查尔斯•琼斯,《全球正义:捍卫世界主义》:P268,李丽丽/译
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说,文明的冲突将取代意识形态及经济冲突主宰全球政治,强调西方文明应防范儒学与伊斯兰两大文明的联合。
材料四 2022年11月14日至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泰国进行访问。6天5夜,30多场活动,从运筹多边外交,到引领双边关系;从密切大国互动,到深化互利合作; 从阐释中国之治,到回答世界之问……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中国发出团结合作、共创未来的时代强音,为促进亚太和世界繁荣发展、 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注入强大信心和力量。
这是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我国最高领导人首次出访,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成功实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以行践“和合”。结合材料四,以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成功实践对材料三中两位学者的观点予以简要评析。
(3)构建新“和合”。结合以上材料,就“如何彰显新时代‘和合文化’时代价值”提出你的看法。
【答案】(1)协商民主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以党外人士座谈会“党群议事角”等制度化协商平台,实现执政党、民主党派、各界人士、政府、人民围绕国家和社会治理共商共建。达成协商深度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确保人民当家作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斗。
(2)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没有哪一国能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等外交场合,积极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诠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了社会制度与发展阶段的不同,反映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查尔斯·琼斯的观点看到了人类需要共同面对挑战但缺乏足够的理念与措施支撑,塞缪尔·亨廷顿的观点则强调文明的割裂与冲突,与世界发展、人类未来的前进方向背道而驰。
(3)示例1:“和合”即”和”与“合作”。站在新时代方位,坚持中国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致力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愿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球治理上,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示例 2: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实现“和合”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国家和社会治理提供精神动力;立足时代,回答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示例 3 :坚持唯物辩证法,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看“和合文化”,充分认识到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坚持唯物史观,重视“和合文化”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解析】
【分析】背景材料:和合文化
考点考查:协商民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关知识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
【小问1详解】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属于理解类主观题,谈谈对“协商致“和合”,充分发扬协商民主才能画好新时代最大同心圆。”的理解。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中共二十大报告征求意见稿 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的意见和建议→以党外人士座谈会实现执政党、民主党派、各界人士、政府、人民围绕国家和社会治理共商共建。
关键词②: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搭建“党群议事角”说事议事平台,“红色议事厅”“民主恳谈会”“群英断是非”等协商机制在全国各地比比皆是→协商民主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小问2详解】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属于辨析类主观题,需要结合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成功实践对查尔斯•琼斯、塞缪尔・亨廷顿的观点进行评析。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中国发出团结合作、共创未来的时代强音,为促进亚太和世界繁荣发展、 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注入强大信心和力量→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等外交场合,积极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诠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反映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
关键词②:查尔斯•琼斯的观点→看到了人类需要共同面对挑战但缺乏足够的理念与措施支撑。
关键词③:塞缪尔・亨廷顿的观点→强调文明的割裂与冲突,与世界发展、人类未来的前进方向背道而驰。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小问3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就“如何彰显新时代‘和合文化’时代价值”提出看法,可以从政治角度、文化角度、哲学角度回答,政治角度可以从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方面,文化角度可以从坚守文化立场、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思考,哲学角度可以从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方面的知识回答。只要符合题意即可,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回答。